賈淑云
摘 要:情境創設是指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興趣與實際認知水平來創設某種比較真實的學習環境,以情境來與學習者達到共鳴,讓學習者在情境中思考知識的學習意義與應用方式。相對來說,數學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各個學科教學中屬于難度較高的學科,所以更需要以情境來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以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以教學內容確定情境主題、保證情境問題性與啟發性、豐富數學情境的內容與形式三個角度來探討小學數學教師創設有效情境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數學學科給人帶來的感覺一直都是枯燥的、乏味的、抽象的,然而,縱觀整個數學發展史,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數學家史實等都是十分有趣的,且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現代科技發展中的應有實例也數不勝數,這些內容本是能夠讓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極強求知欲的內容。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創設情境來構建一個完整、生動、有趣的知識教學結構,以便盡可能讓數學知識與小學生以形象為主的認知特點相符,從而真正轉變小學生的學習方式。那么,為了創設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以教學內容來確定情境主題
許多教師為了響應新課改所號召的“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這一口號,常常會不考慮教學實際便確定情境主題,導致情境與具體的教學內容毫不相關,使得情境教學形同虛設。歸根到底,數學情境是服務于數學教學的,所以教師在確定情境主題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便是情境的“數學味”,保證數學情境與具體數學內容的契合度,保證情境能夠順利導入某個數學新知教學。
就如在“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圓”一課中,筆者便以“模型制作”這一實踐活動作為數學情境,讓小學生提前制作幾何模型,在數學課上進行模型展示。小學生需結合自己的動手經驗來描述各類幾何體的特征,比如正方體所有邊長的長度是相等的、圓是可以滾動的、三角形有三條邊等。雖然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語言不夠規范,但是他們對這些幾何體的描述卻符合這些幾何體的數學特征。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筆者將會引導小學生從數學角度來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和圓,這種建立在學生自學基礎上的數學教學活動讓許多小學生消除了“畏難”“懼學”心理,許多學生都在這個實踐情境之下感受到了學數學的樂趣。
二、保證情境的問題性與啟發性
創設情境的基本目的是喚起學生的某種回憶,或者是引發學生產生某種思考,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帶有一定的問題性與啟發性。“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大多數數學知識都是在某個現實問題中出現,然后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得以挖掘與證實的,以情境來提出數學問題,可大大提高數學問題的可接受度,也更易于讓小學生的思考變得更積極。
在“數數 數的組成”一課中,筆者以本班學生人數作為創設情境的依據,以這樣一個生活情境來提出了數學問題:本班學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女生的人數分別是多少?整個年級又有多少人呢?同時,筆者還利用投影機展示了本校各個年級的人數表。大多數小學生都會數一百以內的數字,但是他們卻沒有建立“百以內的數”的觀念。這個問題情境可以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來解答問題,但是若他們的數數活動超過了一百,便會自覺思考一百以外的數數方法。因此,這個情境符合小學生“最近發展區”這一認知水平,能夠引發小學生的積極思考。
三、豐富數學情境的內容和形式
數學知識包羅萬象,每一種數學知識都可應用在多種情境之中,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的時候,要保證情境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從大量的情境形式中選擇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創設形式,以便保證情境對小學生的吸引力。對此,教師便需要仔細分析學情,主動探索情境形式,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在“數的順序 比較數的大小”一課中,筆者以一個游戲來創設情境。在課堂伊始,筆者便公布了游戲規則:跟隨音樂舞動,當音樂停止時,學生需按照從小到大的數字順序來選擇站位。大多數學生會在這個游戲中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迅速做出反應。實踐證明,在游戲情境中,每一個小學生都是歡樂的、積極的。在“認識人民幣”一課中,筆者按照教材設置,在教室內創設了一個購物情境,小學生需模仿購物者與售貨者的身份來進行人民幣的判讀與使用。實際上,這個購物情境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學會識別人民幣的面值,還可使其學會元、角、分的單位轉換。因此,這個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當然,不管何種情境,筆者都會考慮小學生的認知情況與教學需要,避免情境與實際教學內容被割裂。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已經成為現代小學數學教育的主流,也是備受教師與學生認可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為了保證情境的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應從全面了解情境教學法的組織程序與設計要點,以情境來促進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數學思維的生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志建.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探微[J].考試周刊,2018(18):72.
[2]王會文.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J].考試周刊,2018(23):9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