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健 李艷萍
摘 要: 翻轉課堂實現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價值,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探討,由此對教師、學生和學校提出了實施翻轉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 翻轉課堂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設計
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最早使用錄屏軟件對PPT課件和實時講解進行錄制,把視頻上傳到網絡,幫助因各種原因缺課的學生補課,結果收到了超出預想的教學效果,由此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翻轉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熱潮。
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學生在課外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課堂上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問題解決和知識內化”。它與傳統課堂最大的不同在于,翻轉課堂實現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傳統課堂的知識傳授在課堂中進行,知識內化在課后由學生通過作業、操作或者實踐完成;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知識傳授在課前進行,課堂時間主要進行知識內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集知識、體驗和應用于一身的素質課程,傳統教學重知識講解、輕體驗和應用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教師應該通過實施翻轉課堂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幫助學生內化心理知識,增強正性情感體驗,維護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價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翻轉教學實現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順序顛倒,具有以下教學價值:
1.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是心理發展的主體,主體心理獲得健康發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體現。學生要將正確的自我認識、新環境的心理適應、情緒的自我調節和挫折的應對等心理知識轉化為內在的心理健康素質,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分析、自我思考和自我實踐。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從課前的自主學習和完成任務,到課堂上體驗分享和交流討論,最后進行課后反思與鞏固應用,無不需要發揮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把主體性的發揮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2.有利于突出教學目標。
翻轉課堂強調用微課視頻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但由于知識傳授過程是在課外時間進行的,微課視頻要求時間短、效率高,教師必須對微課視頻內容進行精心選擇和設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中,每個章節都有獨特的教學價值,特別是心理調節理論和操作方法,需要學生認真領悟、仔細體驗。教師要舍棄“旁枝末節”的知識,選擇最需要學生掌握的核心理論進行講解,做到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3.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長期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現象相當普遍,忽視學生的內心體驗,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養。翻轉課堂通過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順序的顛倒,一方面強調課前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并完成課前任務。另一方面在課堂活動過程中強調合作學習和體驗學習,通過小組合作、體驗探究和交流分享等多種形式解決問題,實現知識內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4.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可在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和互動交流等多方面實現碎片化、個性化學習。教師把心理微視頻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后,學生可根據個人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相應內容進行“點單式”學習,沒必要觀看全部視頻;還可根據學習需要對視頻進行播放、暫停、快進和重放等操作,掌控學習進度;學生在教室、宿舍、校園或者家里都可以進行學習;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隨時隨處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展開討論,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探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的教學活動設計,主要包括課前活動設計、課堂活動設計和課后活動設計三個環節。
1.課前設計:重在知識學習。
(1)微課視頻制作要“短、小、精、悍”。
在翻轉課堂中,知識的傳授是通過微課視頻完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課視頻可以是教師開發制作的,也可以來自互聯網優秀的微課視頻資源。互聯網上的微課視頻能給教師提供現成的資源,但由于其教學目標、內容設計等常常與地方學校的實際要求不相符合,教師需要自行設計并錄制微課視頻。教師自行設計錄制的微課視頻應該是依據課程教學大綱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的,也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
微課視頻的制作應該強調“短”、“小”、“精”、“悍”。“短”指視頻時間短,以5分鐘—10分鐘為宜,最長不要超過15分鐘,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下降,甚至不能堅持觀看視頻;“小”指視頻文件體積要小,方便在網絡、智能手機和平板上傳播;“精”指內容精煉,教學主題突出,目標明確,講解精煉;“悍”指視覺效果強悍,教學效果優質,要求畫面美觀具有沖擊力,教師講解語言生動,配合插入的動畫視頻,能給學生愉悅的視聽享受。
(2)圍繞教學目標設定課前學習任務。
學生課前學習任務不僅僅是觀看微課視頻,還應包括課前作業、心理測試和提出問題等。課前作業可以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也可以讓學生搜集心理案例,以便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討論;心理測試是要求學生完成與教學內容主題相關的心理測驗,并根據測驗結果進行自我了解和反思;學生還要根據微視頻學習內容提出問題,通過QQ群、微信群、留言板等平臺進行交流討論。
(3)準確把握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
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是課堂教學設計的起點。教師根據學生在網絡平臺的交流討論情況,可以發現學生的疑問。有些問題比較簡單,是由于學生知識經驗不足或者對視頻理解不透引起的,教師通過公告欄、留言板等進行回應即可解決;有些問題是學生通過一定思考和討論后產生的,往往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問題,認真總結并探討解決方案。
2.課堂活動設計:重在心理體驗。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把重心放在激發學生心理體驗、促進學生知識內化上,這是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
(1)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體驗。
教師首先要營造濃厚的情境氛圍,通過情境創設迅速把學生帶入情境體驗,產生“憤悱之情”,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和求知欲。其次,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有利于解決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些“情境”可來自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真實案例,也可以是借助視頻、音樂、圖片等創設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共鳴并有所感悟。
(2)角色扮演,在活動中體驗。
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效果,可采用心理劇、獨白、啞劇表演、空椅子技術等角色扮演方法,由學生以戲劇表演的形式親身實踐案例中的人物角色行為,從而感受他人在不同情況下的內心情感。此種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能夠迅速而準確地發現問題并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角色扮演體驗過程中,學生發生相應的認知改變或者行為改變,產生自我調節的效果。
(3)討論交流,在分享中體驗。
討論交流是學生啟迪思考、碰撞思想、激發體驗與分享智慧的核心環節。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好引導性問題,注重多向信息傳遞,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組間交流和師生互動等過程中充分表達個人的見解和內心的感受,從而領悟心理健康知識原理,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
教師要營造和諧、寬松、積極的心理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學生感受到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心理平等、互愛互助的,個人表達的內心感受是受到尊重的;每個學生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樂于幫助解答其他成員提出的心理困惑;在聆聽他人表達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從而拓寬了思路,開闊了視野,學會從多個角度觀察和審視問題。這不僅是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的過程,還是進行同輩輔導、助人自助的過程。
(4)總結內化,在提煉中升華。
通過前幾個階段的學習探索,學生在認知能力、情感體驗和能力塑造等方面都有較多的收獲,但學生對情境的體驗或者對案例的理解可能還不夠全面準確,對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可能還不夠清晰,這就需要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這一環節可先由學生自我評述、自我審視,提煉學習收獲并發現存在的不足。教師應該客觀、公正地點評學生的觀點,準確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指出分析問題的實質及心理機制,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內化知識,從中體驗和領悟到心理調節和挫折應對的技巧,并轉化為積極的心理品質,提升心理自助能力,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提升。
3.課后設計:重在鞏固應用。
為了強化和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布置適當的課后作業加以練習。例如,在“理性情緒療法”學習中,學生可能對“如何摒棄不合理觀念”這一問題沒有完全“修通”,需要布置“產婆術式辯論”的課后作業進行練習和鞏固,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解,并學會在人際交往中加以運用。
三、實施翻轉課堂的建議
面對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學生和學校都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
1.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能力。
任何一次教學技術變革都會給教師的教學觀念帶來沖擊。許多教師使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很多年了,認為對于課堂的掌控已經“輕車熟架”,要他們放棄傳統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些教師認為自己“能說會道”,課堂上很享受自己成為學生注意的中心;有些教師認為學生根本不會自主學習,“有些知識課堂上如果不講,學生就不懂了”;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如果課堂上不講授知識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翻轉課堂的重要價值,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把課堂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意義的建構者。
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一是教學設計能力,不僅能根據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微課視頻,還要對課前學習任務、課堂活動和課后鞏固練習進行整體設計;二是教學引導能力,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再以講授為主,而是調動學生主動思考、討論、體驗、分享和實踐等;三是教學評價能力,由于翻轉課堂的知識傳授過程在課外進行,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采用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心理健康測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合理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課程教學效果。
2.學生要轉變學習觀念,培養學習能力。
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即知識傳授在課前進行,課堂時間主要進行知識內化,這可能會讓許多學生感到不適應。一直以來,傳統教學在課堂上主要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已經習慣了“教師講、學生聽”,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學什么、怎么學,甚至學到什么程度,一直被教師所支配。面對翻轉課堂,學生需要轉變學習觀念,真正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體驗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學會自主學習:學生要根據學期課程與教學時間安排,合理制訂學習計劃,科學規劃每天的學習時間,并按既定學習時間行動,完成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其次要學會合作學習,學生要根據學習興趣愛好組成學習興趣小組,每個組員愿意為了實現共同學習目標相互監督和幫助,針對學習內容主動提出問題,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分享經驗,合作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困惑。最后要學會體驗學習:學生要發揮學習主體性,積極參與教師創設的各種情境體驗活動,認真思考、用心體驗,做到“設身處地地理解、感同身受地體驗”,并愿意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同組員分享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3.學校要轉變管理理念,改善辦學條件。
高校要通過實施翻轉課堂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務管理部門和決策者必須轉變管理理念,充分認識翻轉課堂模式的優勢與實施條件,在認真研究分析學生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方案做出整體設計,而不僅針對個別課程或者局部課時的調整。一是課程學時和教學大綱的調整。為了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課外自主學習時間,大部分課程需要對現有課時安排進行縮減,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二是教學安排需要相互補充。同一天或者同一課程實施翻轉教學的內容不宜太多,翻轉課要與練習課、實踐課等多種課型相互配合。三是學生自主學習任務的總量控制。學生課外完成作業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每天或每門課都安排了翻轉課堂任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產生心理疲勞,反而影響學習效果。
另外,翻轉課堂的實施需要信息技術環境的支持。從教學微視頻的制作,到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課堂上體驗學習,都需要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一是要有良好的設備條件,教師才能錄制出高質量的微課視頻;二是要搭建翻轉課堂教學資源平臺,并有良好的wifi網絡環境,學生課外學習需要較快的網速和免費的流量;三是教室布置要符合翻轉課堂的實施要求,例如采用“圓桌式”座位有利于分組討論學習,而先進的多媒體設備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
總體來看,翻轉課堂模式是適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它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團隊可根據實際情況開發出一系列個性化微課視頻資源,給學生提供多視角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平臺,促進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內化與實踐運用。但由于翻轉課堂模式并未實質上改變接受性學習方式,教師實施翻轉教學時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揚長避短,避免過分迷信該教學模式而忽略教學本義。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2]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2).
[3]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2014ZZ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