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七金
摘 要:對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學會學習素養進行了論述,從學會學習的內涵,培養歸納總結能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遷移、引導學生感悟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會學習;培養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新課標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中,學會學習是深入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的關鍵,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全面理解學會學習的內涵
讓學生學會學習,首先就需要教師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學會學習的深刻內涵,這樣才能在課程學習中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可從以下方面理解“學會學習”的內涵:一是學會學習具有主體性。在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強調要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主體性、創造性與自主性,把學習當成自己的責任;二是學會學習具有拓展性。學會學習在空間和時間上具有拓展性,既包括課堂學習又包括課外各種場合的學習,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理念;三是學會學習具有整合性。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認知能力、情感因素、學習興趣、自信心等,它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綜合作用過程,因此培養學習能力應注重全面培養;四是學會學習具有建構性。由于學習能力是一個情境化的動態建構過程,教師應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在動態學習中獲取知識;五是學會學習具有價值性。學生的學習既具有個人價值,又具有社會價值,應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二、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由于學習過程是一個螺旋式漸進的上升過程,需要在不斷地總結歸納和深化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
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這樣就能把所學知識構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要重視傳授學生進行知識歸納總結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各知識點的相互聯系,這樣既能方便學生的理解記憶,又能有效地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了七年級的《親情之愛》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體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總結本章的內容:一是從家庭方面總結,掌握家庭的含義和作用,而家庭的作用又可總結從寄居之所、心靈港灣、血脈傳承等方面進行理解;二是從孝敬父母方面進行總結,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才能做到孝親敬長;三是從如何體會和認識親情方面進行總結歸納;四是從愛的碰撞方面總結,掌握如何與父母溝通、如何解決思想沖突等;五是從如何構建現代和諧家庭方面進行總結。通過系統的總結,既能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又能加深對本章知識的理解。
三、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積極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與學習能力的遷移,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去建構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個人經驗和方法,注重搞好新舊知識的銜接。而在能力的遷移中,最關鍵的是思維能力的遷移,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對學生來說,它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是提高學生課程學習能力的關鍵性因素。可通過如下方法進行培養:一是通過辯論會培養思維能力。通過正反雙方進行“擺實事”“講道理”來辯論,說明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揭露對方的矛盾與錯誤,最后形成認識共識。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交友的智慧》這一課時,可通過辯論會的形式來討論“男女交往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問題,既能提高思維能力,又能實現能力遷移;二是通過探討交流培養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在班級或小組內對所學知識或有疑問的問題開展交流探討,就能實現能力的遷移。
四、引導學生領悟體會知識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新課程特別強調: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多進行體驗和感悟,通過全面深刻的體驗與感悟,就能有效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就能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思維能力,從而更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運用多樣化教學活動開展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個最大亮點,它能使學生把所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社會實踐有機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自我教育,在促進學生思想進步成長的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來運用演講比賽、辯論會、講故事、主題班會、小品表演、播放影視品資料等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學習新天地》這節內容時,可以在班級舉行“學習是苦大于樂,還是樂大于苦”的辯論會,通過辯論來增強“享受學習”的理解感悟能力。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全面的核心素
養,就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永明.淺議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17,11(3).
[2]李紅秀.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