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飛飛
摘要:五、六年級數學中“圖形與幾何”這部分的知識,教材安排從研究平面圖形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的一次飛躍,從直觀感受到認識圖形的特點也是學習上的一次深化,這也是我們高年級數學空間概念研究的重點內容,從課堂的教學實踐中以“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為主題,建立案例研究。
關鍵詞:空間觀念;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培養策略
“空間觀念”是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課標修訂后第一次提出的核心概念詞。它是指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換。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是非常必要的。
一、抓住基礎知識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知識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只注重基本的概念教學,使學生們清楚的明白定義是不夠的,這樣只會使學生們在遇到綜合題或變式題時手足無措。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基礎知識的系統化教學。在教學立體幾何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學習平面圖形時的方法。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體驗,可以根據畫圖提出自己的問題,大家將問題歸類后,共同討論、研究,由此引出立體幾何的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是學習思路更清晰,自然而然的運用前面的學習方法學習新知識。在各種變式練習中,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角的特征辨別各種角,從而逐步形成了清晰的空間觀念,對知識間內在的緊密聯系,即點、線、面見的關系清晰明朗,學生頭腦中逐步形成清晰的脈絡,空間觀念逐步形成。
教師的教學逐步系統化,學生逐漸領悟學習方法,以后在學習某一知識點是,都會聯想到以前學過的其他點,使其思維的廣度、深度較之以前有了更好的發展,在解決綜合問題時,能夠做到思路開闊,并且可以能多角度的思考問題,使其思路清晰,解題步驟清晰,大大提高了做題質量。
二、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知、感悟幾何形體的特征就,培養空間觀念。
(一)要重視學生運用視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去認識與學習幾何形體,形成正確的表象。
空間觀念的建立一般是通過多種感覺器官協同合作的結果。我們應該遵循這個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多動手與思考。注意讓學生通過看、摸、畫、折等學生參與進去的實踐活動中,把要學習的內容緊密的與這些實踐聯系在一起,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幾何概念。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與研究長方體的六個面,然后將長方體裁剪開,并在相應的面上標注上相應的方位,比如用前、后等詞表示,以此讓學生明白,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六個面的面積之和。由此為推出長方體表面積的公式打好基礎。
(二)教學中重視操作,在操作中加強應用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可以說,小學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學生的經驗和活動基礎上的。就學習方法而言,它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是通過操作、實驗而獲得的,幾何推理也以操作為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操作,只有經過操作,學生才能針對空間感知積累豐富的經驗,為形成和發展空間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幫助學生,讓其可以順利的建立空間觀念學生在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時候,空間觀念還存在著不足。學生缺乏豐富的感知,對一些概念沒有形成鮮明、正確的表象,內心沒有經歷深刻的體驗,空間觀念形成過程不清晰。學生學習幾何圖形過分依賴直觀,重靜態而輕動態,由幾何圖難以想象出圖形的運動和變化,缺乏空間想象力。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將空間觀念的培養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加動手探索、實踐活動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想象出幾何圖形與實物的形狀之間的關系,并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
(三)合理創設情境,在應用中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基礎的幾何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相應內容創建出與現實生活相貼切的實例,而不是僅僅依靠口頭講解,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去理解與想象,從而沉浸在相應問題的現實情境中。比如在向同學們講述軸對稱的概念時,老師讓同學們把鏡子帶到課堂上,通過鏡面現象讓同學們更加直觀的了解軸對稱。這樣可以使學生手口腦相結合,達到高效率的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并利用這種方法建立簡單的空間觀念。
(四)滲透轉化思想,學會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時時刻刻不要忘記學生的發展是主體,而其中學生的個人知識以及實踐經驗和現實生活是教師應結合教學的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以及當時的心理性格狀況,進行與傳統課堂不一樣的教學,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上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同學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會熟練背誦關于區分東南西北的兒歌,在六年級學習位置與方向時,同學們就可以熟練的運用兒歌來區分物體的具體位置。在基礎的幾何知識中,彼此間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要彼此聯系著教授,而不能割舍開來,使知識零散且不易接受,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五)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強化知識間的系統化,有效培養空間觀念。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應具有一定的歸納整理的能力。比如六年級在學習完圓的相關知識點之后可以把圓跟之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等總結在一起,通過對比發現其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從而加深對于概念的理解。在進行整理的同時,把所有的學習方法也都整理出來,并且提出學習中的注意事項。課下,同學們可以將自己整理的結果以展板實物形式展示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能力也逐漸提高。經過系列化教學,學生頭腦中逐步清晰的建立起知識的網絡結構,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三、結語
綜上所述,空間觀念是小學高年級數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技巧,就必須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幾何知識體驗。學生只有將大量的實踐經驗與學習內容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空間觀念。教師幫助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方法有很多,但無論用什么方法,都要注重學生的實踐經歷。
參考文獻:
[1] 周彥新.認知幾何圖形,培養小學生數學空間觀念[J].求知導刊,2016(10):100.
[2] 唐建佳. 例談引導小學生樹立數學空間觀念[A]. 教育向導編委會.2018年2月向導-教育導刊論文匯編[C].教育向導編委會:,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