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華
摘 要:自語文核心素養出爐以來,小學語文界就掀起了一個個研究與實踐的熱潮。有人說,“三維目標”似乎過時了,新的理念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理解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話不無道理。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近幾年,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科特點,嘗試“從語文學科邏輯、整體把握文本氣韻、把學生引向群文閱讀、把傳統文化轉為教學內容”等幾個方面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學科邏輯;文本氣韻;群文閱讀;傳統文化
新時代新氣象,教育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換腦筋就換人,這是教育事業改革的勢頭給每位教師帶來的危機感。為跟上時代的步伐,筆者在教育理念上不斷輸入新鮮血液,而在教學上也有較大的改觀:傳統的教法摒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從語文學科邏輯教語文,從整體把握文本氣韻教語文,從引領學生群文閱讀教語文,從把傳統文化轉為教學內容教語文。
一、從語文學科邏輯教語文
語文學科是有邏輯的,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知識邏輯和過程邏輯要有整體的把握,這樣才能確保每一節課都能給學生的精神世界提供基于語文邏輯的文化內涵。這種語文邏輯的文化內涵包括兩點:首先,要把學生裝進心里。這既要分析學情,又要設計創造性的學習任務,還要盡可能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其次,制定的教學目標要具有思維的層次性。這種層次性要求教學目標不但具有整體性,而且具有延續性和遞進性。
例如,依據義務教育新課標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為使小學語文向學生的生命敞開,筆者將小學系列化語文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二年級注重詞句的讀寫教學,三年級注重句群的讀寫教學,四年級注重篇章的讀寫教學,五年級注重謀篇布局的教學,六年級注重藝術加工能力的教學。這樣,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方案,是以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也是在尊重小學語文學習規律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一言以蔽之,只有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知識邏輯和過程邏輯準確把握了,才能誘導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感活動,真正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二、從整體把握文本氣韻教語文
小學語文一般可分為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學習五大模塊,這五大模塊共同支撐著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把握五大模塊教學的整體性,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可是,目前有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整體把握的能力較弱,導致了語文教學的窄化和弱化。新課標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要把課文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用單一枯燥的提問來影響文本的氣韻和靈動,這就是教學設計的底線。
筆者在整體把握文本的設計上,一般沿著“整體感知—局部研討—整體把握”的思路開展,效果甚佳。例如,執教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課文《匆匆》一文時,首先把教學重點確立為“拿捏文本遣詞造句的方法”,然后緊扣教學重點形成整體教學路徑:初讀——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再讀——找出含義深刻或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比如“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河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聯系生活實際,和同學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三讀——思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日子去來匆匆的?然后仿照課文的寫法,再寫幾句。最后,背誦全文,并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這幾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都是圍繞著“拿捏課文遣詞造句的方法”鋪展開的,這就是整體把握文本教學路徑的實施,既有效地組織了整體教學,又教出了語文味。
三、從把學生引向群文閱讀教語文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起點,培養興趣至關重要。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筆者開發了系列小學語文閱讀課程,通過閱讀課程——群文閱讀,讓學生廣泛汲取文化的精神營養,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
例如,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并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以及年級學段的特點,在教學五年級語文時,筆者選擇了能真正打動學生心靈的中外經典作品——《科學家故事100個》《深林里的小火車》《精靈鼠小弟》《恐龍王國大百科》等讓學生課外閱讀,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而課內教學時,筆者將課外讀物與教材內容加以整合,努力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
四、從把傳統文化轉為教學內容教語文
中華傳統文化就像一條古老的河,從古至今奔騰不息,源遠流長。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字經》和《弟子規》能扭轉全國人民的精神面貌,這話一點也不夸張。隨著西方文化的介入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少中國人在自己的心里產生了中國文化的虛無思想,以至于影響了一代代幼小兒童的心靈。國家領導人告誡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這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現在,小學語文新課本已經增加了古詩文和富含傳統文化文本的分量,未來的中考、高考語文也將增加總分,而英語的總分卻要降下來。所有這些,都給我們傳遞一個信息,作為教授漢語言文學的語文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重了,不是純粹地教學生讀書、識字,而是通過一些漢語言文字符號,教學生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在骨髓里產生文化自信的因子。
參考文獻:
[1]黃艷楓.用整體性思想把握語文學習[J].人民教育,2015(3):50-51.
[2]劉春花.涵養閱讀課程:滋養學生生命[J].人民教育,2018(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