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霞
摘 要:隨著素質教學的不斷發展,當今的教學目標早已不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要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但是根據當今的教學現狀來看,在我國的教學中,不僅該種教學目標內有完成,同時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而出現這一些問題的原因就是學生缺乏一定的提問能力。基于此,將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教學;數學教學;提問能力;培養心得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出現,以及教育部門對素質教學重視度的提升,傳統的教學目標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的教育發展需求。因此,在此情況下,我國的多數小學紛紛響應號召,優化教學任務,并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手段。但是,由于部分客觀原因的存在,教學質量依舊沒有得到提升。根據調查顯示,當今多數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存在一個問題:不會提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此現象加大注意力度。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進行質疑,為提問教學提供教學環境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最佳方式。在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時,為其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夠充分引起其好奇心理,進而使其進行提問。
比如,當今的小學生最喜歡的動畫片是《熊出沒》,所以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加減法的時候,可以先為學生講一個故事:有一天,熊大正在森林里散步,這時熊二氣喘吁吁地跑過來,跟他說:“熊大熊大不好啦,光頭強又來砍樹啦!”熊大問:“他砍樹砍了幾棵啦?”熊二說:“咱們一共有12棵樹,左邊的地上沒了4棵,右邊的沒有了1棵樹,他一共砍了6棵呢。”此時教師可以故意做出錯誤的回答,并稍作停頓,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此時學生就會對教師提問“熊二是不是算錯了呀?”那么教師可以對其發問:“你覺得哪里不對呢?”以此進行深入提問,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1]。
在教學中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此階段中融入教師的反向提問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并加深其對知識的認知。
二、發揚民主的教學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培養學生敢于提問的勇氣
根據調查顯示,當今許多學生不會提出問題的原因是他們不敢進行提問。當今多數教師在實施教學時,為了提升自身的教學進度,都會選擇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將知識一股腦兒地塞進學生腦中,不在乎其想法。其次,部分教師為了在學生面前樹立威嚴,會對學生擺出嚴肅的樣子,當學生向其進行提問時,也會表現出不耐煩的心態,進而使得學生對教師產生恐懼心理。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這一狀況。首先,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提升對學生的重視程度,尊重學生的想法以及意見。其次,教師應該與學生構建良好的關系,并成為其朋友。比如,在每堂課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前幾分鐘來到教室,與學生進行交流,話題可以與學習無關,這樣能夠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在與學生構建關系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告訴學生,在正式上課時不能因為與教師關系親密而不認真聽課,換句話說,就是教師應該做到“上課師生,下課朋友”[2]。
三、引導學生通過靈活的方式以及思路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質疑,其才會對其進行思考與分析,進而對其進行解答。因此,在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幾何平面圖的相關知識時,可以事先要求學生自行制作多面體模型。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展示,并能鼓勵其他學生進行提問,當站在講臺上的不是教師時,學生會大幅度地放下戒備心理,并投入學習中。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輔助站在臺上的學生進行回答。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并且在此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能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
但是在此處值得注意的是,當學生進行表述以及提問時,教師應該給予其最大的空間,將學生視為主體,將自己放置于輔助地位。同時當站在臺上的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使用反向提問的方式對其加以引導,以此提升其思維能力,并加固其對知識的理解[3]。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其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地優化自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并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進行提問,進而培養其提問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彬彬.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初探,2016,3(11):51-52.
[2]董天登.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以及提問能力[J].小學教育,2011,5(17):84-85.
[3]陳美嘉.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J].現代化教學手段,2015,8(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