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深,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已經成為歷史課程教學的關鍵環節。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培育不僅體現在素質教育,更是突出了人文修養的教育。學習歷史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有效強化其自我歷史思辨能力。文章對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分析。
關鍵詞:歷史教學;核心素養;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22
作者簡介:孫 彥(1978—),女,福建寧德人,福建省寧德市高級中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歷史教學。
將歷史教學由當下的知識本位和應試教育,向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優化教育發展是勢在必行的。本文就英國歷史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對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培育進行分析探討。
一、 構筑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樹
歷史作為一個較為客觀的史實存在,內容較為龐大,知識架構過于繁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感到混淆和枯燥。如果將歷史作為對動態時間的記錄來看,通過形成時間鏈條,構筑學生的時空觀念,并進一步將時間與某一個特殊的事件和經典的人物鏈接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里建立標注明確的分類夾,學生就可以更加容易地學習、整理和記憶歷史。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簡單的朝代變更表——夏商周,秦漢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來串聯歷史發展,再通過典型事件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和記憶。如在學習秦朝時,記憶熱點可以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萬里長城等;在學習漢朝時,記憶熱點可以是劉邦、文景之治、造紙術、地動儀等;在學習唐朝時,記憶熱點可以是玄武門之變、文成公主入藏、貞觀之治等。學生通過標志詞匯的設立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樹,加強對歷史背景和文化的記憶和了解,從而總結發現社會的變遷、時代的興衰、萬物的起源及發展的動態規律,對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培養了空間思維能力和立體記憶能力。
二、 培養直覺思維,增強學生內在動力
布魯納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直覺思維有別于分析思維,它是通過幫助學生在大腦里產生與之相關的映像、圖像,從而促進學生的思考、想象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直給式教學模式,增加問題式教學方法的代入,通過有針對的、有啟發的、別出心裁的方法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開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由外在的、被動的學習轉變成內在的、主動的學習。
歷史學科作為向學生傳遞悠久歷史文化的橋梁,有著以史育人、以史明智的作用。學習歷史,更多的是要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其直接指示學生如何做,不如讓學生自己做、自己思考。例如,教師在教授晚清歷史的時候,可以通過設置“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靈魂人物,卻簽訂了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那么他到底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賊?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這樣的熱點問題,激發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驅動學生主動地查閱和了解相關歷史資料,并通過身份代入、共同探討等,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感悟和理解這段歷史的時代背景,鍛煉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模式。
三、 建立歷史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自信心
赫爾巴特曾說過:“歷史應是人類的教師。”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建立屬于自己的歷史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對歷史史實的學習、鑒證、探究,創建屬于自己的歷史評價,進而加強學生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更好地繪制心靈的藍圖。在了解、認識、感受歷史史實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樹立學生做學問的自信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敢于主動質疑各種歷史假說的勇氣。孔子曾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只有敢于質疑,才能真正意義上的邁向知識的海洋。
教師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上課形式,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實感;也可以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歷史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歷史的探究和驗證中,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編排有關經典歷史人物的短劇,如項羽、劉邦的鴻門宴等,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歷史人物的性格,作出自己的歷史評價,從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價值觀。
歷史的核心素養教學不僅僅是對人類發展史的簡單介紹,除了要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了解國家的文化背景,建立民族文化自豪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如何進一步探究、驗證、評價、創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人生道德觀。
參考文獻:
[1]王春燕.論高職歷史教學的實效性[J].遼寧高職學報,2010(3):38-39.
[2]張曉娟.布魯納認知思想的轉向[D].太原:山西大學,2015.
[3]譚俊華.淺談時事熱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旬刊).2017(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