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霄
摘 要:當“小學語文閱讀”遇上“整本書教學”,是指讓整本書閱讀與語文閱讀的課堂牽起手來,在多元化主題的引領下,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讀本,有效指導學生開展閱讀,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大量的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語言發展,鍛煉學生思維品質,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主題交流;整本書教學;閱讀指導
一、建構整本書閱讀的拓展體系
根據閱讀教學的主題,選定適合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書目,建構整本書閱讀的拓展體系;從“閱讀主題”的觸發點、共振點出發,關注小學生年齡、性別特點,選擇大容量、多角度,重文學濡染、重文化傳承的整本書閱讀書目。
二、確立整本書閱讀的指導策略
(一)從作品出發,從兒童出發,設計整本書閱讀交流的主題
文學的功能在于拓寬人的經驗。兒童即使具有無限的潛能,但也需要大量的閱讀素材作為積累,才有成長的可能。兒童文學是寫給兒童的文學,是以兒童為出發點的。因此,整本書閱讀交流主題的設計要符合以下三點:有張力,能引發多元思考;有細節,可深入語言層面;有延伸,能觀照現實生活。
(二)利用語文課、閱讀課展開課堂導讀、朗讀、交流、拓展
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要讓“共同講述故事的圖畫和文字”與“以主題為引線的整本書教學”有機結合,展開課堂導讀、朗讀、交流、拓展。利用語文課、閱讀課讀整本書、讀圖畫書。在課堂上以自由讀、精彩段落共讀、以讀帶寫等方式層層遞進。
三、聚焦整本書教學的課堂研究
(一)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欲望
夸美紐斯曾經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闭緯喿x教學借助各種多媒體技術,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把課堂上相關的資源進行整合,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激發孩子們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執教《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導讀課時,我選擇了由故事中章節內容編寫而成的“電車之歌”開頭,讓孩子們跟隨輕松有趣的音樂說唱,再加上動作,一起感受豆蔻鎮上居民的快樂,并提出相關問題:“你感覺居民們在這個小鎮上的生活怎么樣?他們為什么天天都生活得這么快樂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供思考,在制造懸念的同時,增加了閱讀期待值,從而引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通過主題交流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痹谧x的過程中應讓學生自然產生見解和思考,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提出疑問,通過交流回顧精彩片段解決問題,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主題,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本書閱讀。
例如,在執教《格林童話》交流課時,我與孩子們回顧了其中的經典章節《六只天鵝》。在交流了閱讀感受之后,孩子們都被主人公的勇敢、善良、智慧所打動,至此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格林童話》這本書中還有沒有類似這樣憑借著勇氣和智慧戰勝邪惡的故事?孩子們頓時打開了話匣子,列舉出了書中許多的故事章節,如《大拇指歷險記》《勇敢的小裁縫》等。于是我趁熱打鐵,讓孩子說出從這些故事中獲得的感悟,從而引出這本書所想要傳達給人們的哲理:無論是現實還是童話,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都會存在,但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明辨是非的心,勇敢地、智慧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
(三)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逐步深入主題
所謂比較閱讀,簡而言之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將兩種或幾種文字材料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老師應該做的就是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中,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技巧與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本學期我有幸聆聽了資深老師的《柳林風聲》閱讀交流課,其中比較閱讀的教學設計令人印象深刻。第一,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領略這本動物童話的藝術魅力;第二,比較四個主人公的出場形式,感受與眾不同的人物性格與形象;第三,比較主人公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體會人物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第四,將《柳林風聲》與學生讀過的《綠野仙蹤》相比較,找出兩本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有了新的發現,也感受到了作品的別具匠心。
(四)開展延伸活動,拓展教育意義
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多樣化的閱讀延伸活動,并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發散式的思維,利用現在信息技術資源查找相關資料,從而完成拓展,深入研究。
例如,在執教高年級《草房子》閱讀交流課時,我和孩子們就禿鶴拋帽子的片段進行了討論。禿鶴拋帽子的行為是由什么引發的?他為什么會這么做?談談自己的看法。集體與個人,尊嚴與榮譽,何從選擇,孰輕孰重?請學生課后與同學、父母交流看法,再寫下來。整本書閱讀的交流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如果閱讀失去了現實意義,那么無論是多么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對學生也無法產生深遠的影響。
語文在哪里?小學語文的學習還是要回到閱讀的積累中去,小學語文的閱讀正因為遇到了整本書教學而變得豐富多彩,變得趣味無窮,變得別樣生動。
參考文獻:
[1]岳乃紅.班級讀書會ABC[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周益民.上讀書課啦[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