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為新高考模式的影響,使得當前不少學校都開始采取“走班制”教學方式。特別是高中數學,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不便,并且讓學生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會選擇采用更加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模式,即“走班制”下的分層教學模式,借由此種模式來深化素質教育,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走班制;高中數學;分層教學
所謂“走班制”下的分層教學模式,其實就是指在原來的授課制基礎上,通過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能力水平、個性傾向等方面進行深入的了解,針對性地制定出與之相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并且注意對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設計,促使學生能夠生活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中,進而讓他們自身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其實著重體現了“因材施教”這一特點,這一點其實在古時,孔子就已經提到過。采用分層走班制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自主選擇,并且對原本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更新,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正是因為此種教學模式具有這些優勢,教師在實際施展的時候,需要注意采用更為科學合理的分層方式,從而使得教師的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提高。
一、 “走班制”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應用的注意事項
為了讓“走班制”下的分層教學模式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些事項。其一,便是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盡量讓學生擁有一定的主動性,并且還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組織,讓他們可以在操作過程中對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借由此種過程,來讓他們可以對問題有所發現,進而使得他們能夠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其二,便是注意教學過程中的靈活性。只有保證其中的靈活度,才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掌握,最終強化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其三,教師在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重視,要懂得將這一過程能夠有效歸納進模塊學分之中。借由這樣的方式,來對各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最大限度地肯定與鼓勵。
二、 “走班制”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應用的有效措施
(一) 對課堂教學有效分層
在根據各方面的指標對學生群體進行分層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選擇的不同層次的教學模式,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的分層,從而使得最終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借由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能力,還能夠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讓他們對這些知識有效內化。以“直線的方程”這個小節的教學為例。在這個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對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有所認識,進而使其對直線的方程有所掌握以及運用”,由此教師在對課堂教學進行分層的時候,可以采取這樣的設計。第一,教師可以先將這個目標分為幾個小目標,比如說“其一,需要讓學生能夠對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概念有所理解;其二,需要讓學生對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知識有所掌握;其三,需要讓學生能夠對直線方程的點斜式、兩點式和直線方程的一般式有所掌握;其四,需要讓學生能夠根據條件熟練地求出直線方程”;第二,便是注意在講解過程中,能夠采取開放性的提問方式,比如說“請用舉例的方式呈現出直線方程的五種形式”;第三,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進行分層設計,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學有所獲,進而使得教學效果得到增強。
(二) 對課后作業有效分層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發現這樣的問題,若是學生的作業內容太多,或者是作業比較難,那么就會存在部分學生無法完成的情況。又或者是,可能學生會抄襲其他學生的作業,想盡辦法能夠完成作業。但是這些行為,只會讓教學得不償失,降低教學效率。面臨此種情況的時候,教師可以對作業進行分層。以“基本算法語句”這個小節的教學為例。在這個小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對計算機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行充分的感知與體驗,進而對其解決問題的程序進行嘗試性設計與掌握”,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教師可以對作業進行這樣的分層。針對那些數學學習能力弱,且學習態度不積極的學生,教師盡可能讓學生做一些類似于“應該如何對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進行準確界定”這樣的作業,并且讓他們對其他的基礎性題目選擇性完成;針對那些學習能力一般,且學習態度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讓這部分的學生練習一些課本上的全部習題,并且選擇性地做一些資料上的題目;針對那些學習能力優秀,且具有積極學習態度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完成全部的作業,并且增加一些能夠對他們的數學思維有所啟發的問題。經過對數學作業進行這樣的分層設計后,能夠將學生的自信心與斗志激發出來,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針對性練習中攻克一些難關,促使他們得到進步。
(三) 對評價方式有效分層
要想讓“成功教育”落實到位,教師在實際教學之中,需要注意為學生創造足夠的成功機會與條件。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產生有效的引導,促使他們能夠在內化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的時候更加主動。在以往的教學之中,不論學生學習水平的好與壞,教師都喜歡用一把尺子來衡量,但是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其實并不完善。針對走班制下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教師需要注意對教學評價方式也進行合理的分層。借由這樣的方式,來讓不同的學習群體能夠從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進而使得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得到增強。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這個小節的教學為例。在這個小節的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對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進行有效的運用,并且能夠對兩種定理的證明過程加以熟悉”,那么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時候,可以進行這樣的分層,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分層學分認定與評價。在當前的教學中,其實已經開始實施學分制,教師不論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評,又或者是在最終的學期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評,都可以實施此種學分認定方式。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將他們的成績分為“A、B、C、D”四個等級。就比如說,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若是能夠認識到“任意三角形邊長與角度關系,并且能夠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進行正確的掌握”,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學習實際,給出“D”等級這個最基礎也是最低的等級,然后再按照學生后期的學習,來依次提級。當然,在這一分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課堂表現、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他們的課后探究,或者是課后實踐情況也歸納進學生的分層評價之中。通過這樣的教學,來讓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三、 結語
總的來說,在“走班制”背景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模式是極為必要的。由此,教師在將此種模式引入教學之中的時候,需要注意面對不同學生制定出與之相應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掌握知識,內化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徐彬.適應學生抓住本質“走”出實效——“走班制”分層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6):22-23.
[2]葉建隆.嘗試走班制分層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探索和研究[J].信息教研周刊,2018(6):44-45.
[3]張潔.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構建“和諧”教學新模式——我校高中數學走班制分層教學實踐探索[J].數學教學通訊,2016(33):29-30.
作者簡介:
牛維東,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