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培英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數學文化的融入,實現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首先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價值,然后對數學文化的具體體現進行分析。最后,結合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研究將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具體策略,目的是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學文化
就數學文化而言,其中所涉及的內容較廣,如數學精神、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等,除此之外,還與數學美、數學史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在傳授與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將數學文化滲透其中。以數學文化為前提,學生能夠在學習期間感受數學課程的魅力,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價值
數學文化在小學課程中體現在很多方面,如果從“美感”的角度進行分析,其主要體現在簡潔、和諧、奇異的教學方式方面。學生在學習知識、思考問題期間,會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而這一過程中,便會不知不覺呈現出數學文化。將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便于教師引導學生對解題方法、學習方法進行歸納,而最為重要的則是對創新方式、真理內容的追求。實際上,在很多領域之中,都能夠發現數學文化的身影,其對于學生的發展、工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數學教育中,可以清楚發現數學文化的內在價值與時代的發展、教學目標存在緊密的關系,其關注點則受教育目標的影響。總體而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價值體現在美感、思維、教育等多個方面。在實際課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創設教學情景的方式,揭示數學文化符號的必要性。因此,學生能夠在課程中掌握數學符號所具備的文化功能[1]。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具體體現
受篇幅的影響,筆者以數學文化的“美感價值”為例,對其具體體現進行分析,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簡潔性
在數學理論知識的長期發展中,其一直將簡潔性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正是通過對自身的不斷簡化,才能夠愈發凸顯數學文化之美。從數學語言的角度進行分析,其將自身所具有的簡潔性充分展現出來。例如:在講解一位數乘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9×9乘法表”進行學習、記憶,基于此種方式進行知識講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同時能夠有效深化學生的記憶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后,學生則可以實現對“9×9乘法表”的內化,提高計算的速度與質量,更為后續兩位數乘法、三位數乘法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對稱美
筆者在小學數學教育執教的過程中,發現小學數學有著十分顯著的對稱美,尤其是與幾何知識相關的課程中。對稱是相對于圖形之中的某一條邊或者某一個點,各個邊或者兩個邊形成形狀一樣且大小相同的關系。當教師在講解相應的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具體的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也能夠發現數學文化的對稱美?;诖朔N方式進行教學,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分析以及思考之中。例如:教師在講解與長方體相關的知識時,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其中的長方形,完成對對稱軸的繪制。通過這樣的手段,便于小學生深刻感受數學文化中的對稱美,深化其對數學文化的認識、理解。
(三)奇異美
除了對稱美之外,小學數學中還包含相應的奇異美,這也是數學文化所涉及的內容之一。同樣,奇異美也體現在數學知識中的幾何方面。教師在日常的課程講解期間,應該善于發現數學知識的奇異美,并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加深對數學課程的認識,并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能夠更加主動融入數學課堂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總結數學方法,提高多方面的綜合能力。例如:在講解與分數乘法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進行分析。在計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分數乘法的方式進行講解,即分子與分子相乘、分母與分母相乘,最后對乘積進行約分化簡,便可以得到最終的結果?;诖朔N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感受奇異美的同時,掌握相應的數學方法,提高課程教學的總體質量。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具體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容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會將自己置于指導地位,同時視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將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貫徹其中,還能夠實現對小學生的充分尊重。以此為前提,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情感、愛好、興趣等進行充分關注,同時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中,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前提,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挖掘,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實現對數學文化的有效滲透,從而能夠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實現數學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
對此,教師應該將數學歷史文化滲透在課程中,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例如:教師在講解與“圓”相關課程時,除了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如計算圓的的面積、周長等,還可以對圓周率π的歷史進行普及。通過學習小數的相關知識,學生都知道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但是并不了解其具體的來歷。這便是教師滲透數學文化的絕佳機會。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對祖沖之這一人物進行介紹,并通過多媒體播放與其相關的事跡,研究圓周率的過程等,加深學生對圓周率來源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實現了數學文化的融入,還能夠強化學生研究問題的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彰顯數學教學的靈魂
數學的發展史上,有很多偉大數學家的貢獻。通過研究能夠發現,數學家均具有崇高的精神、堅韌的品質。正是這些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當前的數學知識。所以,這些數學家的品質是小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彰顯了數學課程的靈魂。具體而言,如果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出現精神不集中的現象,教師應該立刻指出學生應該改進的地方,并通過與數學相關的著名人物,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對調皮學生的“敲打”,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觸動學生的情緒,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
例如:教師可以將陳景潤先生的事跡作為案例,對小學生進行相應思想教育,展現數學文化自身的魅力。陳景潤先生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持投身于數學知識的研究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多年的研究以后,終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數學課堂中,如果教師將這一事跡講給小學生聽,能夠對學生產生有效的激勵,引導其刻苦學習。為了能夠保證數學教學質量的理想性,數學教師也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將數學靈魂融入其中,實現滲透數學文化的教學目的。
(三)體現數學文化的特質
數學文化屬于文化的范疇,其包含與文化相關的基本特性,如靈動性、開放性等。因此,教師要想將數學文化融入課程中,應該將數學文化的特質展現出來,打破傳統數學教學的局限性,實現與其他知識文化的緊密連接。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對數學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對學生的內心產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影響,實現對數學文化特質的展現。
例如:教師在講解乘法口訣的過程中,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其他課程緊密聯系,實現對課程內容的拓展、補充。如“五七三十五”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說出幾個與“七”“五”相關的成語,包括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一五一十、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活躍了課堂的氛圍,實現了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不僅如此,此種教學方式還能夠極大地拓展學生視野,使其在感受數學文化的同時,也可以認識到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由此能夠發現,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數學文化的滲透,需要從深度、廣度兩方面入手,實現對諸多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體現數學文化的特質[3]。
(四)體現數學課程的生命
在新課程改革的視域下,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情感的有效培養。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采用恰當的方式,對學生的人文情感意識進行激發、強化,除了可以不斷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外,還能夠強化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意識、對自然的關愛意識,實現提高數學課程生命力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本次課程的具體感受進行選擇,級別包括開心、一般、難受。隨后,教師對學生選擇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實現對學生心理心態的了解、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可以加深對學生的認識,便于實現對教學方案的有效調整。除此之外,教師在講解面積計算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中,鼓勵學生對花壇、足球場等區域進行測量、計算。這樣的方式能夠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優化學生課堂體驗的同時,還能夠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感染、熏陶?;诖?,可以實現數學文化的融合,強化課程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小學的數學課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增加了小學生學習的難度,如果能夠將數學文化融入其中,必然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由于數學文化體現在諸多方面,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課程內容、學生實際等,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提高數學文化的利用率,實現課堂氛圍的構建。長此以往,可以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效率,有利于實現教學的既定目標,推動數學課程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呂曉東.依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助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J].才智,2019(15):190.
[2]徐蕓.基于學生數學素養提升的數學文化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8):55.
[3]竇艷.數學文化課程開設初探:評《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4):13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