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晗
摘 要:“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學學習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作業,發現小學高段學生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分析原因,根據不同類型的作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習題設計策略,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提升習題設計的有效性。
關鍵詞:圖形與幾何;習題設計;空間觀念
一、現象與歸因
“圖形與幾何”是數學四個學習領域之一,其核心是要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內容較抽象,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學生要通過觀察、操作、想像、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動,化抽象為具體。二年來,通過對錯題的分析發現學生的錯誤主要是有兩個層面。
(一)知識能力層面
1.概念不清
在將直觀物體抽象成立體圖形的過程中,我們常忽視概念本質的構建,導致部分學生概念不清,沒有真正建立起正方體的概念,只憑借巳有經驗,考慮二維平面上4個小正方形可拼成一個較大的正方形,忽視了立體圖形屬于三維空間。
2.理解不深
在求圓環面積時,公式記憶混亂,誤認為是圓周率乘外圓半徑與內圓半徑的差的平方,或認為兩個數的平方差和差的平方的結果是一樣的。
3.轉化困難
由長方形紙轉化到長方體,在轉化過程中,學生不能將平面圖形中的條件與長方體的長寬高很好地對應起來,所以較多的同學做錯了。
(二)學習習慣層面的
1.思維不嚴謹
部分學生做這題是蒙的。認為題中缺少高,面積無法判斷,也有學生認為如果7厘米和5厘米分別是它的底和高。這些學生在思考時忽視了在拉動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不變,當另一條與它垂直時,另一條邊就成了它的高,此時它的面積是最大的。
2.畫錯草
學生畫錯草圖,把內圓半徑當作了外圓半徑。一個好的草圖是可以幫助理解題意,找出解題關鍵的。
3.忽視隱含條件
根據長方體平面展開圖求長方體體積,轉換中,孩子不清楚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對應著平面圖中哪些線段。
4.忽略實際情況
在思維定式影響下學生用以前的經驗:盒子容積除以小正方體體積求出個數。而實際由于長方體長和寬都不是2的整數倍,所以無法放到邊。
5.審題不清
學生沒有仔細審題,題目中要求過點A做直線m的垂線,過點A做直線n的平行線。而學生都做了過點A做直線m、n的垂線。
那么我們如何從學生的作業練習中發展學生空間想象力、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我們通過研究,嘗試改變作業形式,提高學生能力。
二、“圖形與幾何”作業有效設計架構
“圖形與幾何”習題設計要求從注重人的未來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角度去考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在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中去探索、去創造,使作業成為學生開發潛能、體現個性和培養能力的場所,要把握以下要領:
三、“圖形與幾何”作業的有效設計
(一)鞏固型作業
常在課堂上教過某種技能和程序后進行。單純模仿和重復練習的題目較多,這種類型的作業一般情況下較乏味,因而教師在設計過程中應多注意練習的靈活性及多樣性,盡可能根據學生的不同請況設計練習。
1.層層遞進,形成序列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做難度較大的題目,有的孩子就會產生畏難情緒。我們根據知識點設計序列題目,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建立學習的信心。
組成等腰三角形條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且兩條邊是相等的”。據此分析表格中各組的小棒:第一組有兩條邊相等,但不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第四組不滿足有兩條邊相等的條件。
2.變化要素,突出本質
有的知識點學生看似掌握,但一遇到變化就不會解決,我們需要改變關鍵要素,便于學生深入掌握知識,凸顯知識本質。如,四年級畫垂線,可以設計以下練習:
(1)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2)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點在直線的延長線上)。
(4)過已知點B作角兩邊的垂線(第(1)題的點B在角內,第(2)題的點B在角兩邊的延長線內)。
思考:通過分析明白這個練習的差別在哪里?特別是第(3)題,這個點在直線的延長線上,只需將直線延長即可;而第(4)題就是通過一點分別畫兩條直線的垂線;第(1)(2)題的差別也只是點的位置不同而已。學生通過這些姐妹題,明白了畫垂線的關鍵在于通過哪個點畫哪條直線的垂線,牢牢抓住畫垂線的要領即可。
3.分層設計,拓寬范圍
對于同一知識點,我們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目,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題目,體現數學分層學習的需要,使每個人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發展。
思考:這三道題都是正方形與內接或外切圓的位置關系,求組合圖形的面積。三道題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學生可以通過對前面題目的解決有所領悟,從而得到啟發,融會貫通,解決后面的題目。
4.相互關聯,聚焦思想
圖形與幾何的學習體現了一些核心的數學思想,我們可以圍繞一個數學思想編寫一系列的題目,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它。
思考:這5個圖形的空白部分面積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但是學生經過求證以后發現,空白部分的面積都是等于13.76平方厘米。這就引起學生的思考,空白部分的面積為什么會一樣,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數學奧秘呢?
(二)探究型作業
1.利用畫圖,解決問題
畫圖是問題解決中常用的一種思考策略,是培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畫圖可以直觀地把條件和問題呈現出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圓柱圓錐”的練習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一個長為4厘米,寬為3厘米的長方形。分別以長和寬為軸旋轉一周,分別得到了一個什么立體圖形,這個立體圖形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分別是多少?
思考:通過畫草圖,學生直觀看到以長方形的哪條邊旋轉,旋轉的邊就是圓柱體的高,另一邊為圓柱的底面半徑,把抽象的平面圖形轉化為較為具體的立體圖形,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力。
在“圓錐的體積”的練習課中,我設計了以下題目:
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4厘米和3厘米。分別以這個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為軸旋轉一周,分別得到了一個什么立體圖形,這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分別是多少?
2.重視觀察,解決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我們在題目的設計上要有效體現這一點。
下圖中,不能由圖(1)經過一次平移或旋轉得到的是( )。
思考:圖形的平移與旋轉不會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各部分相對位置。
3.有效推理,解決問題
推理能力是數學學習需要培養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們設計這類題目,讓孩子在觀察、想象、推理中提升孩子的數學能力。
思考:要求每顆玻璃球的體積范圍,可以先求出4顆玻璃球的體積最多是多少以及5顆玻璃球的體積最少是多少。因為杯子里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就是杯子里放入的玻璃球的體積,根據題意可得4顆玻璃球的最多體積和5顆玻璃球的最少體積應是500-300=200(cm3),進而推測出每顆玻璃球體積的取值范圍。
(三)驗證型作業
猜想與驗證是數學學習的有效手段。通過驗證,既再現了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嚴謹。
例如:假如給你一根16厘米長的繩子,圍成不同的長方形(邊長為整厘米數),哪一種圍法面積最大。
在通過操作得出“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與寬越接近,長方形的面積越大”后,有的學生推測,“面積一定,長與寬越接近周長越短”;還有的學生推測:“棱長總和一定,長寬高越接近,體積越大”。我就讓孩子進行了驗證活動。
思考:因為課堂上有了對周長一定,長與寬越接近面積越大這一推導過程,很多學生在正遷移的作用下,學會了自己推導。學生對于自己的推導特別感興趣。
(四)操作型作業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操作把握到圖象到符號把握,即先有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過程,操作活動是學生認知的基礎。
例如,在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學具袋中的七巧板按要求擺一擺:如分別利用2塊、3塊、4塊……七巧板擺出梯形、平行四邊形,并在微信群中展示。這些活動既讓孩子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激發了孩子的好勝心,同時也讓空間觀念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
四、成效與反思
在通過有效習題的練習后,學生學會了用幾何直觀把復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不急于給出答案,在觀察、操作、想象、分析等活動中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基本概念、物體的幾何特征、計算公式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此我們特意對實驗班在五年級下學期和六年級下學期進行了“圖形與幾何”的兩次專項測試,并對結果進行了前后對比。
從檢測結果看,實驗班的平均分和標準差都有明顯進步。這說明在實驗班實施有效的作業布置后,“圖形與幾何”方面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明顯提高。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