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玲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力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作為初中一線歷史教師,要通過改變觀念、豐富知識儲備、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等形式將傳統文化知識與初中歷史教學相融合,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家國情懷;歷史教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很大沖擊。“有段時間,中華文化被稱為落后文化,一些人言必稱西方,叫嚷全盤西化,這是文化自卑的極端表現。”確實,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落后或者過時的內容,這也是不同時期所不可逾越的。但是糟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里面飽含著我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它對學生有著重要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初中歷史老師的我們,要如何利用我們的歷史課堂,去提高我們學生的文化自覺、消除我們的文化自卑、重拾我們文化自信,從而培育我們的家國情懷,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呢?下面就讓我們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為例,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一、深挖課程資源,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感知
何謂歷史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是指在歷史課程開發和設計的各個環節——從課程目標的制訂到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與歷史教育相關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歷史課程資源的種類是多樣化的,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紙質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絡信息等。以人教版(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為例,它的課程資源主要來自于以下三方面:
1.深挖教材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其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載體去了解傳統文化的全貌概況
歷史教材是重要的歷史課程資源,也是歷史知識傳授的重要載體,它包含著大量的顯性和隱性的信息,值得我們去深度挖掘。例如:《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的各種圖片和正文材料屬于顯性知識,挖掘和利用好它們可以有助于學生對一些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而該課的導語,人物掃描、相關史事、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等也包含了大量的隱性知識,我們在歷史課堂當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去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從而讓學生去了解傳統文化的概貌。
2.拓展歷史課程資源,提高教材駕馭能力,從而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偉大魅力,培養學生的傳統家國文化情懷
傳統文化情懷,即是基于人的情感而生發的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情致與胸懷。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這種情懷則表現為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眷戀與珍愛。唯有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其偉大魅力,才會愛上傳統文化,育出學生的家國文化情懷。
如在《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一課中,我覺得介紹《紅樓夢》這一著作時,不要著重去介紹《紅樓夢》偉大藝術性,我們從毛主席對《紅樓夢》的評價中去了解《紅樓夢》。毛主席說:“《紅樓夢》不僅要當作小說看,而且要當作歷史看。他寫的是很細致的、很精細的社會歷史。”為什么毛澤東要把《紅樓夢》當作歷史讀?你是如何讀《紅樓夢》的?通過這個引導學生去讀、去看、去研究、去分析、去深入了解《紅樓夢》這一偉大著作。
3.貼近學生實際,使傳統文化知識順利進入學生思維軌道,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感知
何為貼近學生實際?就是要把我們的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歷史學科教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反映著生活,甚至反作用于生活。如何精選教學資源,讓它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感知的手段。例如,《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中介紹到的昆曲和京劇離我們畢竟太遙遠,我們平時也比較少接觸。但是我們廣東佛山也有自己的地方戲劇,而且我們還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時時欣賞得到。那就是粵劇了。于是,我錄制了兩位學生合唱的《帝女花》選段視頻作為教學資源,效果非常好,學生反應熱烈。但是粵劇是粵劇,它與昆曲、京劇有什么聯系呢?然后老師就可以介紹一下粵劇、昆曲、京劇的共性和差異。讓學生得知“粵劇是中國戲曲中獨具特色的一支,也是嶺南文化精神氣質的重要呈現,它受外來聲腔劇種的影響,如昆曲、漢戲……而京劇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和一些地方民間曲調而形成;粵劇和京劇在表演藝術、形式、唱腔上有共性也有區別,粵劇注重唱工,而塑造和描繪人物的東西就差了些。”通過這種類比,我們可以更容易、更深入、更形象地了解了京劇與昆曲以及中國戲曲。
總之,課程資源可以來源于網絡、教師自制、學生創制等,形式可以是圖片、視頻、音頻、文字、實物等各種形式相結合,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進入歷史情境,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感知。
二、提升課堂立意,肩負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
歷史教學要培養有家國情懷的人,歷史教師要建構有情懷的課堂。教學立意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靈魂和統帥,對實現教學價值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所以歷史課堂要提升立意,高屋建瓴,結合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是我們每一名歷史老師應該做也必須做的。通過歷史課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能在學習上有不怕困難、敢于拼搏、知難而上的精神。讓學生走出校園以后能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為一名老師,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陳弦章.根植傳統 情系改革:張勝友影視政論片中的傳統文化情懷[J].龍巖學院學報,2018,36(1):61-65.
[2]薛菁.嚴復的傳統文化情懷[J].閩江學院學報,2017,38(1):7-1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