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要求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學生德育工作。對此,從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三個方面(愛國、奉獻、創新)進行探析,以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信心,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課認識到時刻要以祖國的利益、尊嚴和榮譽為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德育滲透;愛國主義;奉獻精神;創新精神
歷史記錄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全過程,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歷史不僅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同時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歷史教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陣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每位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對于學生的素養提高有著重要的幫助。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歷史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僅改變了原有的考試結構,而且帶來了教學內容的深刻變革。初中歷史課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使歷史課的愛國主義教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歷史課能夠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曉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正確,關鍵在于領導我們事業發展的中國共產黨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使學生領悟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是一面旗幟,無數愛國人士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特別是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同身受;設計問題,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上的愛國事例,談自己在新時期的愛國舉動等。通過滲透達到知之深、愛之切的效果。
二、在歷史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
人是需要有一定的奉獻精神的。有了積極健康、昂揚向上的精神支撐,生活才會更有意義,才能激發出無窮的力量。愛國奉獻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赤誠奉獻的歷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言語去影響學生,激起學生的共鳴。歷史是人創造的,對于德育的弘揚正氣、扼制社會不良風氣,做到風清正氣有著積極的作用。歷史教師無論對歷史人物,還是對歷史事件,都必須公正客觀、愛憎分明。只有教師擺正思想,正確運用歷史知識,才能把這種良好的歷史觀帶給學生,從而讓他們靈活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也就能把歷史教學中的奉獻精神理解到位。情感比思想領域更廣闊,而思想比情感內容更深刻。教師用良好的品質和真摯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其德育滲透的效果會非常明顯的。德育實際上是情感的教育,需要情感的投入。歷數我國歷史上的一些愛國人士,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甘于奉獻、一心為國的高尚品格,他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更是一個大國擔當的核心構成。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在各個方面給予愛國奉獻者更多關心關愛,使愛國奉獻者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愛戴,如此才能激發更多社會正能量,引導更多的人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投身到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三、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人類發展史中,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無一不是艱苦創業的結果。“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有許多學生在歷史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情況令人擔憂,他們往往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不是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就是死氣沉沉答非所問,究其原因是這些學生在歷史教學中沒有把創業、創新、創造的關系捋順。或者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創新的核心所在。基于此種原因,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學生從混沌中解救出來。特別是在教學中深入貫徹先學后教、少教多思、精講精煉的方法,同時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創新精神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不斷更新觀念,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總之,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對于提高歷史教學整體水平意義深遠,需要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用正確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感感染學生,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奉獻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周愛芳.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如何以生為本[J].文理導航,2015(1):49.
[2]李巧玲.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8(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