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小學階段,帶領孩子大量誦讀中華傳統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讀誦課程活動,訓練了兒童的記憶力,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陶冶了學生的高雅情操,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文化基礎,并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留住我們的根。
關鍵詞:小學課堂;誦讀;國學經典
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這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播的瑰寶。習近平主席到北師大看望教師時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習主席與記者交談時還說:“……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一、 誦讀經典,春風不改舊時波
經典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歷經千年,魅力不減。誦讀經典對于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 誦讀經典開發兒童記憶潛能、豐富知識儲備
記憶力是人的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的基礎,記憶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巨大發展的一項智能。研究證明孩子在十三歲以前是記憶力的黃金期,若十三歲前有訓練則記憶力可提高一、兩倍,而且長大以后可維持較高水平。記憶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那么用什么內容來訓練記憶能力?給兒童背什么?當然應該背一生可以受益的東西。用背誦經典來訓練記憶力,成為最佳的選擇。
從小教導兒童誦讀經典,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該記憶的時候給他記憶,不必強求理解,這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則。讀多了,他就會背;會背了,就在大腦中形成了寶貴的原始積累,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儲備。兒時的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不斷發酵,釀出甘露,成為人生智慧的源泉。
(二) 誦讀經典傳遞兒童正面能量,開啟智慧大門
讀一本好書,能讓我們獲得某種能量,書中的文字語句成為能量的載體,把寫書人的智慧和力量傳遞給我們。那么哪些書中蘊藏的能量最多最有力呢?當然是歷經世代風雨洗禮仍巋然屹立流傳千古的經典書籍,《道德經》《易經》《論語》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東方智慧之源頭,熟讀成誦就能從中獲得巨大能量。
學習國學經典,是有效的語文教育。文言文是中高考中的難點,而且將來文言文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還會逐漸增加,強化國學,已經確定為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項國策。大量誦讀古文,可以培養文言文語感,在小學階段培養好語感,將來再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三) 誦讀經典陶冶兒童高雅情操、收獲幸福人生
經典是做人的定律,孩子口誦心憶,自幼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由此奠定一生優雅人格的基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待其長大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和優秀品性在幼小時培養,自能陶冶兒童高雅情操。國學經典中蘊含宇宙、社會、人生的大道,如和諧之道,人與自我和諧之道,人與人和諧之道,人與自然和諧之道。兒童長期誦讀,耳濡目染,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就能收獲幸福人生。
綜上所述,開展經典詩文誦讀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它是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是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培養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實施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 誦讀經典,大珠小珠落玉盤
基于對經典誦讀的深刻認識,筆者在近三年堅持帶孩子誦讀經典,開展了大大小小、多種形式的讀誦活動,努力“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定豐厚的文化基礎。
(一) 前奏曲——泛讀
語文早讀我班學生徜徉在中華詩文經典的長河里。筆者在執教四年級的這一學年,帶學生讀朱文君的《小古文一百課》《古詩文誦讀》《笠翁對韻》。五年級時帶學生誦讀《論語》《詩經》,六年級時誦讀《道德經》。廣泛的誦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這些經典或講究“氣勢”如古文,或講究“氣韻”如駢文。無論高聲朗讀還是低聲恬吟,都能感受到它不凡的氣勢和氣韻。通過朗讀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韻美,在潛意識里積累一些相關的名言警句,為以后的升學儲備知識能量,更為孩子的人文素養夯實基礎。誦讀的過程,也是一個“養氣”的過程,養成“吾浩然之氣”,自然“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帶學生讀經典時,為了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筆者常常有形式上的創新。
1. 拍一拍,讀出節奏
要求學生讀出節奏。教師先在講臺上用手輕輕地拍出節奏,再讓學生跟著在桌上拍出節奏齊讀。就是拍手讀,還可分為個人單手拍桌讀,同桌雙手拍著讀,左右三人側拍讀。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拍出讀書的節奏,如同憑借音樂記憶吟誦詩詞。這種形式的重復和規律產生了韻律美。這種讀書方式適用于古文。筆者做過多次比較,讀小古文時,如果不讓學生打節拍讀,學生讀的懶散拖沓;如果改為拍手讀,立刻讀的精氣神十足,讀完一篇古文往往是一氣呵成。
2. 站一站,讀出氣勢
有的孩子能坐得住,而有的孩子則坐不住,尤其是男生,“樂嬉游而憚拘檢”,那就因材施教,讓他們站起來讀。個人開火車,小隊或排開火車,男女生開火車讀。輪到誰就起立讀,沒輪到的坐著默讀。還可以增加點變化,開火車的同時人數逐漸增加,在達到一定人數后再逐漸減少人數讀。一個個學生起立、坐下,一排排學生起立、坐下,人數逐次增多或人數逐次減少。
班上所有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來,要求每個學生有合作精神。輪到時快速,銜接要緊密,全班形成統一、和諧的有機整體。這種讀書方式蘊含了一種節奏和規律,創造出鮮明、完美的意境,令人心馳神往,產生強烈的審美力量。
3. 舞一舞,讀出靈動
在讀古詩詞時,讀出“平長仄短韻聲延”,配合手臂的揮舞,學生興趣盎然。甚至,筆者還嘗試讓學生走著讀,繞著圈讀,“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跳著讀。當然,這要受場地和讀書內容的限制。總之,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身體有節奏地動起來。這些讀書形式深受學生喜愛,尤其是男生更是期待這種動起來的誦讀,感覺不到累。
(二) 演繹曲——精讀
在大量誦讀的基礎上,筆者會選擇相關材料帶孩子進行主題閱讀。深入鉆研經典,學習一些常見的古文知識,了解古文字的一點規律、古文的一些寫作特點,體會中國經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演繹一節經典的課堂。
四年級讀完《小古文一百課》后,筆者上了一節《智慧少年》。《智慧少年》是《小古文一百課》上冊第五組課文。這組課文共有四篇:《稱象》《道邊李苦》《破甕救友》《孔融讓梨》。教學安排筆者由《孔融讓梨》導入,感受古文簡潔。再由教師帶學生重點學一篇《道邊李苦》,感受古文的生動。再放手讓孩子們自學其他兩篇《稱象》《破甕救友》,感受人物特點。自學時,以小組為單位,選一篇感興趣的讀通讀懂,在全班作交流匯報,教師適當指導點撥。教是為了不教。在主講的這篇古文學習中,教給學生基本的古文閱讀方法,再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再以《孔融讓梨》收尾,體會智慧的深層含義。智慧不僅僅體現在處理事情上,還表現在對待他人中。
閱讀教學的過程即是感受古文語言魅力的過程,所以教學重點放在讀上。精讀《道邊李苦》時,每一遍的讀形式不一,目標不同,在一遍遍的讀中逐漸把握全文,理解課文內容。讀中滲透古文的一些特點:一詞多義、單音成詞、省略。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時,為激發學生興趣,設計了兩個小游戲:“盲人摸象”“甕中捉鱉”。游戲是外衣,其實質檢查的還是孩子的閱讀,有沒有讀懂全文。
筆者帶學生走進歷史,精讀一組小古文、認識幾位古人,領略他們少年時代的風采,感受人物的智慧魅力,由此激發學生爭做知孝悌、愛讀書、肯動腦的智慧少年。
五年級讀完《論語》,筆者上了一節《孔子論孝》。這節課的精讀,讓學生知道了孝是人世間,一種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親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學生對“孝”有一定的認識,明白“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并能結合自己的理解用文言文回答“何如斯可謂之孝矣”。
(三) 變奏曲——賽讀
平時晨讀課上大量反復的誦讀,學期結束時布置學生利用假期背誦過關。新學期開始,筆者開展形式多樣的比賽,對學生假期誦讀進行檢查,也促進學生繼續誦讀的興趣和信心。
六年級上學期一開始,班上舉辦了《詩經》背誦大賽。比賽分搶背題,挑戰題,接龍背誦,背誦單挑賽四個回合。在《中華詩詞大賽》火起來后,班上也來了次《詩詞大賽》。大賽第一個環節是搶答。一道題目出來,學生爭先恐后,不約而同地齊誦。第二個環節是輪回問答,全班分成兩大組,先由主持人選一人抽背一首,這個人再在另一組選一人,如此反復。第三個環節是知識問答,考驗學生讀詩是否仔細。第四個環節是學生最期盼的——飛花令!由前三個環節得分高的六位同學參加,分成三小組PK,勝出的三位再角逐冠、亞、季軍。所有獲獎學生頒發獎品和獎狀并合影留念。“一賽激起千層浪”,小小的比賽,改變了平常誦讀的節奏,大大激發了學生誦讀的熱情。
(四) 交響曲——演讀
三年的誦讀積累,筆者決定在學生畢業前夕來一次“經典詩文匯報演出”。先確定內容,有《詩經》中三首、圍繞春夏秋冬的詩和文、《笠翁對韻》部分、《論語》部分、成語。和一位家長(也是本校的一位音樂老師)共同設計了匯報形式:前奏是以唱《鹿鳴》開篇,分女生、男生先后上場,每人報一個成語移動站位;然后是主題為《春》和《夏》部分;再間奏,唱《蒹葭》,第二輪“成語開火車”移動變換隊形;接著是《秋》《冬》部分;最后尾聲唱《木瓜》回復到上場隊形,第三輪“成語開火車”離場。本場匯報共涉及33篇詩文。《鹿鳴》等三首和十五首古詩以吟唱為主,另十五篇詩文以誦為主。
全班學生上場,用精彩的PPT和優美的音樂作背景,將三年的誦讀歷程濃縮于半小時呈現,演出一曲震撼人心的“交響曲”。
三、 誦讀經典,詩成笑傲凌滄州
誦讀經典,最大受益者是學生。事實證明,三年的經典詩文誦讀對學生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產生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極見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筆者班上學生大多表現出性格開朗、自信樂觀,同學間、師生間、家庭成員間,關系也很和諧。隨著誦讀活動開展,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妙語佳句,部分學生還能把學到的經典語句、表達方法運用于習作之中。
誦讀經典,使學生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傳承了中華文化,提高了文化底蘊,達到了傳承中華文化的效果,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誦讀經典,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激活我們的文化基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可以增強我們民族內心的動力、強身壯體的抗體和慎終追遠的定力。
縱覽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文化是精神的載體,民族精神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精神是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根。誦讀,留住經典,留住我們文化的根!
作者簡介:劉俊,江蘇省句容市,江蘇省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