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我們不能生硬地將同一種方法、相同的內容講授給所有的學生,必須根據學生的各種差異區別對待。相比傳統的統一的班級授課制,分層教學充分承認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在注重學生全面素質均衡發展的基礎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特長、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過程最優化。此文主要結合筆者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的成功案例來談談分層教學。
【關鍵詞】初中音樂;分層教學;教育教學;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在音樂課堂實施分層教學的原因
我校是一所城鄉結合的初級中學,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為了能更好地了解我校七年級新生在小學階段接受音樂教育的情況,2015年9月,我對七1-4班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得知,我校大部分學生在小學期間接受過音樂教育,但是并不完整,甚至不正規。即使是城區的小學中心校,學生們的音樂課通常只上到四年級,五年級開始音樂課就變成了語文、數學或英語課了。但也有小部分學生通過小學期間校內或校外的學習培訓習得了某項音樂技能,在整體上呈現出了不同的層次。
同一個班學生之間學習能力也有明顯的差異。以我校現實七年級學生中音豎笛的情況為例,經過一個學年的教學,有的學生能以流暢的氣息、圓潤的音色把《天空之城》吹奏出來,但有的學生只能吹奏出像日本民歌《四季歌》這樣簡單的曲子,而且氣息也不流暢,隨便換氣,更別提情感表現了。但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吹奏出如《隱形的翅膀》《春江花月夜》等中等難度的曲子了。從上可見,學生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我們不能生硬地將同一種方法、相同的內容講授于所有的學生,必須根據學生的各種差異區別對待。筆者在借鑒并學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自己任教的班級進行了分層教學的實踐。
二、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水平相近的小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可以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1]。
三、分層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教學對象的分層
1.實施“暗”分層
“暗分層”,就是不告訴學生屬于哪個層次,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做到自己心里有數,目的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在實施“暗分層”時,我是這樣操作的:根據期初的調查結果以及開學第一、二節音樂課上學生的表現,我把掌握了某種音樂技能或知識面比較廣或對音樂學習有極大興趣、獲模仿能力很強的學生劃分為A類;把小學時上過2年以上音樂課、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學生劃分為B類;其余學生則劃分為C類。結合我校正在推廣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2:5:3的基礎上,以保證各小組基本均衡為原則,把一個班分成8個學習小組來進行教學。這樣的劃分,既保證的各小組間能力的均衡,又利于各小組間的競爭,為營造小組間你爭我趕的學習氛圍創造了條件。
2.多類分層,即時調控
分層教學強調“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就是指課堂教學的對象——學生。有的學生愛聽音樂、愛唱歌;有的學生愛聽音樂,但是不愛唱歌;有的學生敢在同學面前自信演奏樂器而不敢放聲歌唱;有的學生“彈”“唱”“跳”樣樣都愛。因此,對學生分層時不能只用一種標準或方法。
(二)教學實施的分層
音樂課程涉及的內容相當豐富,它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因此,教師在實施分層時既要考慮教學對象,又要結合教學內容來實施分層。在三年多的實踐和摸索中,我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三方面進行分層教學。
1.教學目標分層
傳統的教學總是根據班上學生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統一的教學目標,其結果就造成了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整個教學過程似乎只是圍繞著中層生來進行的尷尬結果。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優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中層生得以提高,學困生也學有所獲。
以豎笛吹奏日本民歌《四季歌》為例,C層學生的目標是手型、指法正確,吐音清晰,每小節換氣一次;B層學生的目標是音色飽滿、圓潤,每兩小節換氣一次;A層學生的目標是則是要求以圓潤、飽滿的音色,流暢吹奏全曲。
2.教學內容分層
同一個學習內容,優生能輕而易舉地掌握,中層生解決起來也不會太難,但學困生則不然。分層教學就是要改變以往統一內容、統一方法的弊病 ,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策略。以下是我在歌曲《DO-RE-Mi》豎笛合奏教學時根據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能力進行的分層教學。
《DO-RE-Mi》這首曲子為二聲部作品,第一聲部是旋律聲部,旋律進行以模進和級進為主,出現#4、b7兩個變化音;第二聲部是和聲聲部,以四分、二分和全音符為主,較為簡單。經過近一年中音豎笛的學習,A層的學生已經有較強的識譜吹奏能力,能非常熟練地運用單吐技法吹奏g-c2的音階和#4、b7兩個變化音,而且音色圓潤、飽滿;B層學生有一定的識譜吹奏能力,能夠中速吹奏g-c2的音階和慢速吹奏#4、b7兩個變化音,音色不夠飽滿圓潤,對#4、b7兩個變化音的指法不夠熟練;C層的學生基本能吹奏出g-c2的音階,但速度較慢,識譜吹奏能力較弱。根據以上情況,我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吹奏目標及內容:A層學生吹奏目標:熟練吹奏旋律聲部,并做到吐音清晰、音色飽滿、圓潤,表現出作品歡快活潑的情緒。B層學生吹奏目標:能夠流暢地吹奏旋律聲部,要求吐音清晰、音色圓潤、飽滿。C層學生吹奏目標:能夠流暢吹奏二聲部旋律,要求吐音清晰,每兩小節換氣一次。
當然,教師把各個層次不同內容和目標解釋清楚后,學生也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想要嘗試的內容。如我在給七年級2班準備排練《隱形的翅膀》這首豎笛比賽曲目時,就是讓學生自由聲部的。經過8分鐘的練習練習后,筆者對照“暗分層”的分層情況表,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了適合他們級別的聲部。他們在自由選擇中感受到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期待,練習起來特別有沖勁。
3.教學評價分層
初中階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呈上升狀態,這個時期的學生往往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看待自己,因此他們的自我評價很不穩定。有時,他們會因為老師、同學對他歌唱的贊賞而自豪、驕傲;有時又會因為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而沮喪,甚至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分層評價應隨時進行,在練習、提問、討論和作業后都要及時評價。而且評價應當更具體、更精細,要能體現及時性、差異性、鼓勵性,不僅可以使學生及時知道自己學習的情況,也可以讓教師從學生身上得到教學的反饋,從而調節評價的行為。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參考了趙湘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初中音樂課堂實施分層教學》里關于分層評價的策略:
A層學生:以激勵為主,關注能力;B層學生:以指導為主,關注發展;C層學生:以鼓勵為主,關注態度。
我在自己的音樂課堂實施了三年多的分層教學,發現學生的音樂能力和音樂學習的興趣都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無所事事或濫竽充數的現象,學生們體驗到了學有所成的樂趣,增強了學習信心,極大地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了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韓進之.兒童個性發展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健萍(1981—),女,漢族,本科,廣東肇慶人,就職于廣東省四會市東城中學,音樂科組長,中學音樂一級教師,潛心于初中音樂課程的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