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鳳
[摘 要] 當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就業問題的癥結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兩者之間的矛盾是影響研究生就業和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和深化校企合作,加強人才供給側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對于改善當前中醫藥院校的研究生就業結構性矛盾,促進中醫藥事業與市場的長遠發展大有裨益。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 校企合作 研究生 就業 供給側
中圖分類號:R-4;G647.38 文獻標志碼:A
一、當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及其原因
研究生就業是一所高校就業質量乃至教育成果的重要評價指標,然而,據觀察,近五年來,中醫藥院校的研究生就業結構呈現巨大的不平衡,95%以上的畢業生就業于各大中、西醫院和高校等(包含升學深造),僅有不足5%的畢業生就業于國營、私有及小微企業,自主創業比例更是無法企及綜合類高等院校,如圖1所示。
造成當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就業結構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調查顯示,一方面,畢業生比較重視薪資待遇、生涯發展、職業理想等方面,畢業生期望進入薪資待遇和社會保障更有優勢的體制內單位;另一方面,各大企業因為長期無法招攬到優秀的人才而得不到發展,以至于無法給予畢業生與體制內單位相匹配的有關待遇,即便少部分畢業生為企業吸收的畢業生也存在無法匹配企業人才需求而難以在該企業長久發展的現象。長此以往,“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脫節形成一個閉環,而難以突破。
二、中醫藥院校企合作現狀及其與研究生供給側改革
(一)中醫藥院校校企合作現狀
觀照各高校的校企合作,比較成熟的有四種形式和渠道,分別是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勞動教學相結合和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模式、“訂單”合作模式等。
梳理全國各大中醫藥院校的校企合作情況,可以發現以下幾點。總體來說,中醫藥院校校企合作缺乏成熟且適應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形式、內容較為單一,深度不夠,時間延續性斷裂。合作內容上,以研發或合作開發的項目較少,由于利益分配及體制內的管理,研發和合作開發的層次不夠深入、流于表面;多為企業主導,而企業主導的多為贊助形式,沒有很好地利用企業直接面向市場的信息資源,也沒有充分利用高校在研發方面的優勢;合作力度不大,合作資金有限,其中直接與研究生互動的合作形式多為獎助學金。
(二)中醫藥院校校企合作與研究生就業供給側改革的辯證關系
當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源于人才“供給”和企業“需求”之間存在嚴重失衡,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各大企業包括醫藥研發、診所、研究機構等和高校人才培養之間的脫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培養教育的目的和導向并不明確,而研究生就業的現狀是企業“需求”大于高校人才“供給”,供給側與需求側嚴重失衡,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結合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引導學生轉變就業和擇業觀念,優化職業生涯規劃,實現研究生人才資源最優配置,實現畢業生的有效供給,達到供需的動態平衡,助力研究生就業的供給側改革[1]。從另一方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擴大中醫藥院校的科研 平臺與領域,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與活力,并面向市場,助力中醫藥院校產學研的發展。最后,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企業研發生產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場的擴大,從長遠來看,對中醫藥生產、消費和整個中醫藥事業也多有裨益。
三、中醫藥院校校企合作視角下的就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一)探索適合中醫藥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來,校企合作成為高職院校探索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培養目的與特征,加強中醫藥院校和企業的科研合作,應當成為校企合作中面向研究生學生層次的重點合作方向[2]。
中醫藥院校需要克服的首先是對校企合作的內涵理解,建立對校企合作全面、科學、透徹的理解,從而對實際合作工作加強指導。
另外,自從2015年實行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中醫藥院校便專注于探索醫教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路徑。醫教協同的推出,對中醫藥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擇業去向和學術型研究生的規模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中醫藥院校的學術型人才培養途徑產生擠壓[3],因此,當前中醫藥對院校企合作重視不足,探索寥寥。事實上,校企合作應當成為學術學位(包含中、西藥劑、生物醫藥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重要培養途徑,應當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醫教協同培養并行其道,成為中醫藥院校的兩大主要育人途徑。
同時,高校應當加強相關師資力量建設,加強對合作框架的建設,將校企合作納入教師個人、學科、部門評價體系中,建立共同參與、共同培養、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機制。
加強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可以加深企業和中醫藥院校的雙向溝通,是實現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就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
(二)建立健全中醫藥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機制
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包括管理的權責問題、成果和效益的分配及合作熱情等[4]。因此,一方面,在中醫藥院校中應當加強對校企合作、科研合作的重視,建立權責分明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明確合作成果的分配,簡化行政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優勝劣汰機制。另一方面,企業應當加強對校企合作、科研合作和科研人才的重視,加大對科研合作的投入,明確機構設置,加快成果的轉化,從而實現“合作”至“人才”的快速轉化。
(三)提高校企合作中的效用度和美譽度
當前中醫藥院校的校企合作中,企業的參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需要中醫藥院校加強指導與溝通;企業的參與存在科研方面參與度不夠[5];贊助活動功利性和目的性較強,缺乏對長久效益的關注和追求[6];簡單而粗暴的商業贊助等形式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鑒于此,企業應當在合作中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宣傳,加強和研究生的互動,參與研究生的培養過程,肩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提高企業美譽度,塑造成為學生信賴的“品牌”和“雇主”形象,加強企業在推動研究生人才供給側改革中的能動性。
四、結語
研究生就業是一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是畢業生實現人生價值與理想的關鍵;中醫藥院校肩負向社會輸送醫、藥人才的重要使命,關系整個中醫、中藥的研發、生產、消費的平衡發展,對中醫藥行業與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1世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加強校企合作,理順中醫藥院校校企合作關系,創建優良的合作機制,是推動中醫藥院校研究生供給側改革、實現畢業生的有效供給,達到供需的動態平衡,乃至促進中醫藥事業宏觀發展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王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就業引導教育模式探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5):90- 92.
[2]王捷.供給側改革助推就業結構優化[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8- 63.
[3]李楓,高雪梅,孫大志.高校研究生就業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大連海洋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21):60- 64.
[4]李璐.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調控機制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
[5]楊正理,張家海,陳海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山東工業技術,2019(9):237,235.
[6]李雪輝,羅英姿.博士研究生教育供給側改革:目標強化與方向轉軌[J].教育發展研究,2018(9):28-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