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蕓
摘 要:初中地理要求學生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地理教師面臨著課時少、內容多的教學狀況,因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學習,要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互動,要通過復習環節讓學生鞏固地理知識。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設計;教學有效性;互動;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6-0092-01
地理是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后接觸到的新課程之一。由于地理并不屬于中考范圍,學生及家長的重視程度不高,甚至部分教師也不注重地理教學。總體而言,地理在初中階段處于被忽視的地位。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地理教學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地理教師,需要面對的是四本教材的教學內容和被分配較少課時的課堂。對此教師需要在有限時間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對地理課堂的熱愛,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助力,強化地理學科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地理教學有著課時少、內容多的特點,對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課下時間,讓學生的課前準備與教師的充分規劃相結合,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理教學效率。首先,在教師層面,教學計劃的擬定是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需要考慮的一大問題。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化、終身化發展,注重學生學習的可持續性。而這要求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良或改造,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可以先從教材的角度進行實施,因為教材決定教學內容的橫向設計。教師在學期前需要做的就是深入研究初中地理教材,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教師來說也是這樣。教師需要加強自身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也需要提升教學水準。同行的教學經驗與新型教學模式都是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內容,例如從傳統式教學轉變為多媒體教學,或者增添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的不斷改善意味著教師也在不斷進步,廣泛吸取、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地前進。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也要注意學生因素,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思維與方法,他們的學習水平也不一樣。教師需要按照學情來設計教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度探究,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與能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常會按照整個班級的入學測試水平來確定教學的深度,如果是一個整體學生水準較高的班級,筆者會在深入探究的部分多費些精力。曾有一個班級學生水平處在中上,筆者在“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一節中便延伸到了近日點、遠日點與晝夜變化的知識。而同一節內容,在另一個基礎較差的班級則會在基礎知識部分增加教學比重,還會使用多媒體等教具來演示地理變化,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并培養其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努力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準備工作除了教師需要多加用心,學生群體的課前準備能夠起到的作用也很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也可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幫助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提高學習效率,對地理思維的養成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多處于輸出的地位,而學生則多被動輸入。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師生雙方交流極少,教師往往對學生的學習水平認識不足,而學生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也多因教學枯燥失去對地理學科學習的興趣。因此,地理教學需要加強師生雙方互動,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地理教學的趣味性,讓師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都能夠有所收獲。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學習水平的掌握,并據此對教案進行修改,以便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狀態與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學生群體能夠在師生雙方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維火花,且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交流能力,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積極作用。教師在加強雙方互動的教案設計中,可采用小組合作、課堂游戲等方式來增加生生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合作性的作業,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組成團體進行合作探究,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也需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在某些學生出現困難的方面,教師還需要作為一個指導者來把握學生探究的方向和方式。
一節課的學習少不了課后的復習和鞏固。學生在初次接觸地理時或許會有些茫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做出完善的學習計劃。其中在課后的學習計劃中,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復習與反思兩個階段的學習。復習是對整個當天所學內容的回顧和再學習,而反思則是聯系自身針對地理學科的疑惑的再思考。
總之,地理作為初中教學中較容易被忽視的科目,教師通常只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向學生傳授足夠多的地理知識。隨著素質教育與教學改革的深入,地理學科的地位也逐漸被人重視,然而其尷尬仍存,學校還需要更多地支持地理教學。地理教師在目前相對較好的教育環境下要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培養杰出地理人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林小紅.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知識的運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11).
[2]陳林杰.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路徑思考——以寧德初中地理教學實踐為例[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