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問題突顯,主要講述加強傳統優秀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討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巨大潛力,以提升歷史教學在傳承文化中的作用。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教學;滲透實踐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中華文明在歷史記載上已經延續了五千多年,中國當之無愧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雖然我們曾出現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忽視——常用西方的文化解讀中國的文化,用西方的價值觀改造中國的價值觀,用西方的哲學衡量中國的哲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正越來越被重視,也越來越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近代史上文化的危機雖有外族入侵等影響,但真正的威脅似乎來自于認知上的錯誤。今天的教育必須做出調整,要積極而恰當地改變這種局面。否則,延續民族文化血脈,重鑄中華民族文化輝煌,就會流于口號。而歷史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以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為出發點,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進行滲透:
1.價值觀引領,內化歷史人物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相輔相成的,古往今來,歷史上中華民族杰出人物如璀璨恒星,在他們身上閃爍著耀眼的愛國主義的光輝,他們的事跡是愛國主義的好教材。在教學中要把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偉大的民族精神發掘出來,激發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中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比如,在古代史教學中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寧可投江而死,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正義凜然,虎門銷煙;現代史上像劉胡蘭、黃繼光等革命英雄,他們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拋頭顱、灑熱血、獻青春也義無反顧。這些事例和英雄人物,不勝枚舉。教學中以這種偉大精神來教育學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培養他們奮斗的理想,幫助他們樹立堅強的意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2.深挖教材,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關于傳統文化,教材中并無專題講述,很多傳統文化的精要需教師在講解中有意識地加以滲透,總結歸納,拓展延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點點滴滴融入一章節的授課中。
比如,在學習儒家文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弟子規》,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反觀自省,找出自身優點和不足,談談切身感受,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又如,講到古代書法繪畫時,可補充:中國傳統藝術注重寫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關注字體、人物的個性或作品的思想性,這是同西方對藝術的寫實所不同的種境界。
3.活動體驗,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學生從課堂教學,書籍中獲取的相關知識雖然不少,但真正內化于心的文化認同卻十分有限。依據初中生的認知及心理特點,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參加社會上一些傳統節慶活動來了解傳統文化的習俗內涵,或是在學校的校本課程中或社團活動中開展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性學習,如開設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從《論語》《三字經》,到《千字文》、唐詩、宋詞,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從“學而知”入手,逐步達到“知而行”。
三、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注意的問題
1.要進行有深度的學術閱讀,提高教學設計質量
目前,我們沒有完整的配套的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一方面我們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就相關的人物、事件或歷史現象等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和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編制相應的校本教材,開設社團課等進行系統的教育與滲透。
2.應多關注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要針對初中生的特點以及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容易接受的方式將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現出來。
總之,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傳承、轉化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推陳出新,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重視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歷史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教育,讓學生真正了解并吸納傳統文化精神營養,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情操,培養、塑造和建立具有現代文明色彩的理想人格,才能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趙加軍.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暢想[J].南寧:中學教學參考,2017(19):1-4.
[2]徐翠微.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長沙:新課程評論,2017(1):41-45.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