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莉芳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原本的思想品德課,是對初中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課程。核心素養是新時期下我國教育提出的新目標,如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前思政教師考慮的主要問題。我國于2016年秋開始采用道德與法治,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對該課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了闡述,經過不斷研究,力求能夠有助于核心素養。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我國教育界一直在關注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社會在進步中,也在改變人們對青少年應該成為什么樣的訴求。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開始研究應該如何培養未來的公民,那么公民的需要又是什么?我國在2016年秋為真正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在初中群體中正式應用道德與法治最新教材。新教材有其特點與優勢所在,其與舊版本教材比較,新教材更加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性,這也體現出國內現在以核心素養為大的背景,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首要變革項目的要求,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到實處。下面筆者將針對如何學生核心素養提出幾點策略,以供交流。
一、明確學生所處層次
道德與法治相較其他學科來說,屬于不易量化的要素。該課程的學生層次不應該單純以分數進行衡量,而是需要從唯獨、水平以及層級等方面進行劃分,以此展現學生學習過程的波折。不同階段的劃分應該以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理論支撐,不同層級之間差異也應該保持一致,并且低層次的內容包含在高層次中。
二、集中社會可用力量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體系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培養該課程學生的核心素養僅僅依靠課上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學校應該盡可能開發社會力量,發揮其作用。例如,可以加強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尋求社會與企業項目基金的輔助,讓非營利組織的公益活動可以通過不斷地宣傳,傳遞該課程的內涵。學校加大社會可用力量的調動力度,借助課程優點和社會機構合作,可以確保社會力量被最大化挖掘。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技館、博物館以及紅色基地等都成為學生該課程實踐的基地。因為不同歷史而形成的地域性文化,讓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入開展認為人文情懷更加濃厚,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的過程中,在培養其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社會參與、公民意識等素養的同時還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將教材中的知識生活化、再加工。
三、優化課程評價方式
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除了強調了教學水平規范化的要求,從評價方式方面也應該進行優化,真正落實貫徹核心素養。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采取適宜的評價方式,具體如下:(1)評價尺度方面有描述性的具體詞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并非僅僅是沒有感情色彩的標準答案。評價尺度包含條件規范、達標程度與預期目標等;(2)評價方式方面,不僅要對學生專業知識進行評價,還可以采取問卷或實踐的方式開展調查,以求對學生的評價客觀公正;(3)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從多角度考慮,進而使得評價更加立體。
四、提升學科教師素質
課程改革過程中,除了研究人員是探索的一分子,一線教師也是落實的主力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培養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最為親近,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能力應對與學生溝通中的各種問題,使得核心素養更加內化。所以,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實踐方面,都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學習力度,調動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將為人師表的觀念深植于心。學校也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給教師提供更多資源進行教學,豐富其實踐經驗。
五、滲透職業規劃理念
職業需求是很多國家或機構組織構建核心要素框架時重要的出發點,最新出臺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也關注到了這一點。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大到宏觀區域的教材規劃小到學校的校本課程探索,都可以根據學科特色與學生平日社會實踐和自身感興趣的職業技能進行簡要介紹。例如正確滲透道德與法治科目相關的真實工作情況等,如教育者、國家公務員、法律從業者等職業概況。配合教材的更新,教師課上課下的引導,學生可以對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初步認識,促進了學生社會化的步伐并完善了他們對待工作生活的認識。
總而言之,初中教育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終身受益,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針對青少年身心飛速發展的必要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書時,應該充滿力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留心學習中的小細節,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學生在長期的學習與生活中,會不斷積累知識,在發現和探索中成長,相信也能夠在政府、社會與學校的三方合力下,貫徹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趙麗霞,曹瑞,麥清.中學生基本道德品質發展狀況的基本判斷與建議:基于2011年全國中學生基本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3(8).
[2]嚴衛林.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路”之探尋[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1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