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質貧困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和痛苦,但精神貧困一旦形成,卻比物質貧困更可怕。從物質上扶貧固然重要,且顯現了一定的成效,但精神脫貧更迫切,且任重道遠。
【關鍵詞】 貧困戶 精神脫貧 問題導向 授人以漁
一、現狀分析
十八大以來,扶貧工作走向精準扶貧的新時代。政府的救濟、社會各界的資助,困難群眾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全社會切身感到黨和政府正在倡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攻堅精神、“俯首甘為孺子?!钡膴^斗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愛精神,是實現脫貧的真正力量,但隨之也帶來了諸多的現實問題。通過深入干部和群眾,包括貧困戶和非貧困戶,走訪調研發現:諸多致貧因素中,還有一個最普遍的現象:思想貧困。一些貧困戶過分強調客觀原因多,忽視乃至無視自身主觀原因,認為脫貧是政府的事情,自身貧窮是由環境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等所致,只要政府大力扶持就能自然得到解決。
二、存在問題及其成因
一些貧困戶出現不想脫貧、不愿脫貧的問題,既有現實的,又有潛在的。
1、現實問題:一是思想封閉。局限于客觀因素制約而不尋求改變現狀的路子;不愿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發展新產業。二是安于現狀。不主動謀取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有的好逸惡勞,好吃懶做,寧肯整天打牌搓麻將,坐享“清福”,也不愿動手干點事情。三是以貧自居。把脫貧的唯一希望寄托于政府,內生動力弱:發展產業要政府包攬,缺少資金要政府扶持,生活難題要政府解決。
2、潛在問題:一是養了“懶”人。如果一味貪圖政府的救濟,有些好吃懶做者整天游手好閑,懶惰成性,就會成為發展產業的看客、農村社會的閑人。二是扶了“庸”人。有些貧困戶存在著嚴重的不愿作為思想,習慣過窮日子,總認為扶貧就是給點錢物、低保待遇、救濟贊助。三是慣了“賴”人。有些貧困戶一旦嘗到到政府信訪的甜頭,以后每遇有難處,就想方設法故伎重演,向政府耍賴要錢;得逞后還四處炫耀,起到了很壞的負面示范作用。
思想貧困的產生既有其深遠的歷史原因,又有復雜的現實原因:
1、客觀環境的限制。通過實際調研,發現貧困人口大都集中在偏遠山區。有些貧困戶交通不便,社會閉塞;自然環境惡劣,發展成本很大;自然約束很強,生產方式落后;與現代經濟和生活狀態脫節,積淀惰性心理,因循守舊,害怕變革;大都因受教育不足,綜合素質較低,因而創新創業能力差。
2、傳統觀念的影響。深受傳統習慣的影響,有些農民仍堅持一門一戶獨善其身的生產、生活格局,人際關系仍主要以情感為紐帶,競爭成分不高,較少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合作;通婚圈狹小,建立在血緣和親緣關系上的社會網絡限制了人們的活動范圍,阻隔了貧困地區與外界的有效連接,弱化了先進的思想文化浪潮的沖擊。
3、政策實施的困惑。扶貧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利多不排除弊少。扶貧責任到人誘發一些貧困戶依賴扶貧干部的想法;一些地方出現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自身作用發揮不足現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一些貧困戶“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錯誤地認為扶貧干部比自己更著急,自己不脫貧,干部難交賬,你要讓我脫貧,就得滿足我的要求。另外,由于貧困戶享有很多優惠政策和相關待遇,也就誘發了一些人的懶惰意識,錯誤地認為政府養著比自己干著輕松,而且還沒有風險。
三、解決途徑
1、宣傳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把黨的正確主張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黨員干部要主動深入貧困戶做精準扶貧的思想工作,全面宣傳、積極落實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廣大群眾知曉并領會黨和國家正在實施的扶貧戰略,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黨員率先脫貧帶頭作用,并以致富能人實例來激勵貧困戶立志奮斗脫貧的愿望,實現共同脫貧;要緊跟市場需求,通過量身定制和打造符合各村的扶貧措施和產業,培育致富能人,大膽發展起來,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員就業,實現創業和就業脫貧。農民的智力水平決定了富裕水平,“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根據項目和產業發展需求,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信息流通拓展渠道入手,發動、組織貧困戶,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種植、生態養殖等技術培訓,加強產業技術指導,增強增收致富技能,確保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大力培養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有管理經驗的新型職業農民。
2、增強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發揮勤儉致富示范作用。一個健康向上的民族,就應該鼓勵勞動光榮、鼓勵勤勞幸福、鼓勵就業發展、鼓勵靠自己的努力致富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要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家庭成員贍養老年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意識,促進家庭老少和順;在貧困群眾中推介可學習借鑒的勤儉發家的典型案例,鼓勵其自立自力自強,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大力宣傳“扶貧楷?!?、“脫貧楷模”的先進事跡,傳遞正能量,樹立其致富的信心;通過對比算賬,讓其認識到自身的差距;通過能人帶動,幫其找到致富門路,幫助、引導貧困戶樹立“賺錢”與“學技術”兩不誤的就業擇業觀念,著力練就脫貧致富的長遠之技;克服急功近利,不顧長遠,哪里門檻低,來錢快就去哪,避免打了半輩子工,沒積蓄,也沒學到一技之長。
3、改進扶貧工作方式方法,強化扶志扶智工作。改變一味簡單地給錢、給財物的做法,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充分運用投資開發式、擴大就業式、引進產業式等扶貧方式,將政府的積極引導與貧困戶的主動作為有效連接、捆綁運作,更好地調動貧困群眾早日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使貧困群眾真正走出傳統的農業社會,投身并融入市場經濟和城鎮化的現代社會之中;盡快制定并落實允許城市市民到農村租賃房屋和流轉土地,從事農業觀光和休閑,用城市先進的生活理念和生產經營方式,直觀影響并促進農民脫胎換骨式的改變,徹底擺脫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困擾;堅決防止大包大攬、包辦代替,采取“一對一”、“多幫一”的方式,教育和引導貧困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樹立“靠人不如靠己”思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葉青(1965-)男,安徽省潛山市人,高級講師,本科,中共潛山市委黨校,研究方向:黨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