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發亮 楊凱旋
【摘要】在具體的思政課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對思想政治課認同,把思政課講到學生心坎上,讓思政課不僅“有意義”更“有意思”,需要有效選用恰當、貼切的教學素材。本文擬通過探究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合理選用教學素材,來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感染力,促進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同。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素材選用 認同
教學素材也稱教學材料,是輔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的重要載體。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到:“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假如一個先生想用知識去啟導一個葬身在無知之中的學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種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合理選教學素材,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尤其是對于理論性、思想性、政治性較強的思想政治課來說,通過合理選用教學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素材的選擇和使用方面更加受到教師的重視,并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素材的選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素材的搜集整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積累,素材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在素材組織方面,缺乏聯系性,孤立分散,導致課堂花哨卻不深入;在素材的呈現和運用上,缺乏生成性,僅僅作為論證知識的依據,教學素材的運用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未突出政治課“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德育功能,沒有充分挖掘利用素材的德育意義。
好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要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同,既要在“放鹽”的技術和藝術上下功夫,更要在選擇“鹽”的載體——食物上下功夫。讓思政課“有知有味”,就要在素材選用上堅持生活化與真實性相統一,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原則。
1生活化與真實性相一致
生活即教育,思想政治教學素材的選用要堅持生活化原則,即選取的素材要不能遠離或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素材才是看得見、摸得著,可望可即,有親近感和現實感的素材,這樣才能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教師在選用生活化的教學素材時,不能忽略素材的真實性。素材真實,是選用素材最基本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探求真理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不允許弄虛作假,因此教師在選用教學素材時不可憑空編造、斷章取義或是歪曲事實,道聽途說、捕風捉影與思想政治學科的要求背道而馳。素材真實才具有說服力,教師在選用生活中的素材時必須仔細甄別、去偽存真,可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但是必須實事求是,要確保素材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2趣味性與教育性相兼顧
如今這個時代,注意力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而這也就決定了,思政課教師要有受眾意識,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的研究也表明:“學習的最大動力,來自于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師在選用思想政治課素材時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這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有學習興趣,才能夠激活學習動力,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和感悟,所以素材的選用上,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那些學生關注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興趣的事例。但選用教學素材不可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略了教育性。教育性指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是教學過程策略,而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因此,教師在選用教學素材時要兼顧趣味性和教育性,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還提高了思想道德素養。
3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
現在的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求知欲盛,他們往往不滿足于泛泛的論述,而希望聽到強有力的例證。就事論理,多講生動活潑的內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是增強感染力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學素材的選用,就要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也就是在服務于教學目標、育人目標這一統一要求下,素材的選擇和呈現可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師生協作,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素材選擇要服務于整體思政課堂的知識性與思想性,在思想性、知識性相一致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形式或呈現方式,比如可以有音頻、視頻、文字等材料進行呈現。其次,要堅持素材新舊事例的多樣,有些經典事例經過時間的沉淀,蘊含了豐富的哲理和內容,我們可以積極大膽地去采用。在傳承經典的同時,也要注重挖掘當下社會熱點、學生身邊新穎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奮點。第三,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中鍛造熔鑄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可以成為我們素材的有效支撐,我們既要善于挖掘優秀傳統,也要善于把握當下的熱點,堅持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第四,思政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課堂教學需要師生互動,課下的素材整理搜集亦可以師生協作,我們可以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素材的搜集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搜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地甄別選擇,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統一。
4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
教學素材按其性質和導向作用可劃分為正面素材和負面素材。“正面素材是指具有正確教育導向和建設性作用,符合教學觀點的素材”,“負面素材是指偏離正確思想,折射出問題,具有警示和批判作用的素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正面素材和負面素材的選用要堅持以正面為主,負面為輔,建設性為主、批判性為輔,做到正面的建設引領與負面批判警示相結合。高中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心智和辨別能力還不夠成熟,其接觸到的社會負面新聞、負面話題、負面事件等會對他們的思想造成一定沖擊。教師在教學中既不能讓課堂隔絕與外部世界,一味使用正面素材,回避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不切實際地放大負面素材、傳播負面情緒,這都不利于學生健康思想觀念的形成。教師在選用思想政治課素材時要盡量關注正面素材,多以正面積極的例子激勵學生,而對方面素材要批判地使用,引導學生理性看待、明辨是非,使學生從負面事例中得到警示,在批判中得到成長,讓課堂教學充滿正能量。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曾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會完全理解。”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素材的有效選用就是調動每位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升華對道德修養的感悟,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教學內容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覺行動。
新時代,要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同,功夫既在課上,又在課下。功夫在課下就是要求教師在素材選擇、教學設計上下大功夫,從生活處入手,在形式上突破,向心靈處耕耘,豐富思想政治課的“打開方式”,在提高思想政治課的點頭率和回頭率中,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同。
參考文獻:
[1][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石延昌.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選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7).
[3]張飛.中學政治教學素材選取與應用策略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7).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何玉萍.思想品德課中教學素材的有效選擇與運用[J].學周刊,2014(1).
[6]盧小麗.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素材及其選用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高中生對思想政治課認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B1609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