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征義
【摘? ? 要】解答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源,也是科學探究的核心所在。問題導學法的運用旨在通過構建合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操作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并以此為媒介形成學生客觀理性、獨立自足、創新創造的學習精神,最終實現教學活動和學生個人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 高中數學? 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176
高中數學是一門對學生思維嚴密性和邏輯性要求極高的學科,它的難度在學生完成作業練習和考試的時候尤為突出。相比較于初中的數學,高中數學更強調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逆向反推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要通過問題的設計和串聯來培養學生必需的數學素養,以問題化的教學背景為主要情境,加入層次化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逐級發展和提升。基于此,我便產生了以下對問題導學法運用技巧的一些觀點和想法。
一、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的主要方式
(一)創設良好的提問情境,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
高中生學習數學要以直觀教學和抽象教學結合為主,善于打造數學學科化的情境氛圍,以此來建立起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狀態。一方面,教師要巧妙運用趣味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來弱化數學教學的枯燥感,為學生創設一個活躍熱烈的提問情境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將數學問題的背景設置在某一生活場景中,以生活化教學獨有的親切自然與趣味生動優勢來克服復雜數學問題的單調無趣。另一方面,高中數學教學講究思維性和邏輯性,所以教師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時,也要關注情境的內涵和深度,避免為了情境化而情境化此類狀況出現。因此,教師抓住數學教學內容的要點,抽離出其中的數學精神和內核并結合到自己的教學實際中來,才能夠更好地把握高中數學的教學要求,為學生創設具有思維性、邏輯性和啟發性的教學情境,推動學生在數學思維和數學興趣上獲得提升。
(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打好互動問答的基礎
問題導學法的核心在于課堂上的互動與交流,問答是問題導學法最基本的實現途徑,如果缺少了課堂參與者之間的緊密聯系,那么問答環節就難以實現,緊接著,問題導學法的運用也會趨于崩潰。因此構建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實現教法運用價值的基礎。和諧的人際關系建立在日常的對話、交流和溝通中。一方面,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不能僅僅只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在課后,我們也要利用作業指導、練習解答的機會加深與學生的羈絆,形成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促進的良好關系。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建立起學生之間的聯系,善于運用合作學習、數學探究等方式來拉近學生群體的距離,推動學生思維的融合與發展。只有這樣,在問答互動的時候才能夠形成成熟的問答往來過程,從而實現問題導學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最終目的。
(三)構建合適的提問體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1.拓展合適的問題來源。實現問題導學的重要前提是教師具有合適的問題來源,能夠應對教學中多變的因素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其次,教師選擇的問題要盡可能兼具趣味性、啟發性和拓展性,使問題的來源能夠廣泛分布到網絡、現實生活、模擬卷等領域,拓寬數學問題涉及的知識面。2.形成合理的提問方式。理想中的問題導學法能夠為學生數學興趣和數學能力的提升帶來極大的幫助。但是當理想走入現實的時候,我們教師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成果,將學案導學法真正用對用好。因此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形成科學合理的提問方式也是重中之重。除了構建問題化的教學情境外,教師還要始終牢牢圍繞大綱要求展開教學,并形成層次化的教學風格,推動班級整體的進步。只有教師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學生才能學得開心,學得有效。
二、問題導學法運用的原則
(一)啟發性原則
教師利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索欲望,首要做的就是勾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理解數學問題應當形成一個點拓展到一個面,一個問題遷移出多個知識點的良好的思維習慣,這就是啟發式提問的優勢和目的所在。如果教師在運用問題導學法時仍舊不注意與傳統教學形式相區別,學生就很難獲得思維上的啟發和發展。因此,無論是在選擇數學問題,還是在進行問題提問時,都應當堅持教學的啟發性原則,通過構建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數學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善于運用多種手段來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習基礎到目標頂點的質的飛躍。
(二)人文性原則
教學活動始終是以學生為主體,服務于學生發展的活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隨著學生獨立學習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應當適當地開展“放手”教學,將教師的主導權移交到學生手中,弱化教師個人思考方式帶給學生的影響,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良好習慣。同時,具備人文精神的高中數學教學還應當將學生的個人意志,學生的主觀需求,學生的情感變化等要素充分結合到教學這一客觀活動中來,以學生的意志指導教師教法的完善,既要改變傳統教學的單調性與傳統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又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形成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
(三)層次性原則
針對班級內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和能力水平差距,教師在設計提問環節時應當充分考慮并將縮小這一差距的觀點與實踐措施融入到教法完善中來,盡可能幫助每一位學生,包括優等生和差生實現數學的進步。因此,構建層次化的問答式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一方面,教師問題的設計與選擇要有層次性。教師選擇的問題要有明顯的難易區別,兼有基礎性的題目和拓展性的題目,課內的題目和課外的題目等,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師提問的方式要有層次性。學生思維的形成是階梯式的,所以教師在運用數學問題教學時也要形成層次推進的提問和講解風格,幫助學生在辨明簡單數學問題,構建數學基礎之后能夠以此為跳板理解更加復雜的數學難題。
總的來說,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價值是十分突出的,它客觀地考慮了學生在該階段的目標要求和學習需求,為學生解決現階段數學難題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盡管如此,運用問題導學法也有一定的規則,教師應當盡量在規則范圍內運用教法,從而有效提升教法運用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胡欣欣.關于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高考,2015(7).
[2]霍吉智.淺議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導學法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1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