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卓榮
摘要:小學是最基礎的教學階段,對于剛步入學校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的養成階段。同時,小學階段對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段時間。小學教師在對學生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最基本的課本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愛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更有信心的去學習。基于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思維;培養策略
小學生年齡小,思想尚未成熟,故而其處于邏輯思維的萌發和初步發展階段,這也是數學概念和思維初步形成的時期。數學學科有三個顯著特點,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廣泛的應用性。該學科的這些特點可以使得小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習中,其思維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得到有效鍛煉,并逐漸內化為自身的數學素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大多數情況下,思維決定行為方式。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數學邏輯性強、應用性強的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培養,增強其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其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應遵循的原則
(一)授人以漁原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思維不能全部依靠教師的傳授,也不能進行單純的復制和模仿,更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數學思維的鍛煉是需要通過數學教學活動來實現的,學生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并對數學知識進行觀察、實驗、探討、推理等活動,從中獲得真實的體驗,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并實現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目標。
(二)教與學有機結合原則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是緊密相聯的一個整體,在數學知識中不能缺少數學思維,而數學思維又是蘊含在數學知識教學中,數學思維是永遠不會脫離數學知識而存在,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數學知識中尋找出數學思維,在教學中加以利用并進行拓展。
(三)循序漸進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必須要符合認知客觀規律,無論是數學知識的學習,還是數學思維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通常數學思維都是隱含在數學知識中,有個別的數學思維比較集中,集中在某個單元中,還有的數學思維會在不同的單元中反復出現,有的思維方法需要間隔一段時間才能夠出現。總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是需要經歷一個逐漸理解、不斷出現、加深理解和逐步提高的過程,這樣才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顯著的提高。
(四)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要牢牢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并且開展的教學內容也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這其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不同數學水平開展能力培養訓練,即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
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后銜接、環環緊扣的,并總是按照發生——發展——延伸的自然規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與按比例分配的關系,即把一個數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進行分配,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為學生掃清了認知上的障礙。當然,不同知識、不同學生的思維起點不盡相同,但不管起點如何,作為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必須從思維的“發生點”上起步,以舊知識為依托,并通過“遷移”“轉化”,使學生的思維流程清晰化、條理化、邏輯化。
(二)精心操作,幫助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著眼點”應放在逐步過渡上。教學中,結合知識內容,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例如,在教學“圓柱體側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準備好的圓柱模型側面剪開,并觀察剪開后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的各個部分與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觀察、思考、概括,不僅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圓柱體側面積公式,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操作意識,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變抽象為具體的思維方法。
(三)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地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等。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把一根細線的兩端各系一個小球,然后甩動其中一個小球,使它旋轉成一個圓。引導學生觀察小球被甩動時,一端固定不動,另一端旋轉一周形成圓的過程。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們紛紛發言:“小球旋轉形成了一個圓。”“小球始終繞著中心旋轉而不跑到別的地方去。”“我還看見好像有無數條線。”……從這些學生樸素的語言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滲透了圓的定義:到定點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看到“無數條線”則為理解圓的半徑有無數條提供了感性材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還要選取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問題,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小蓮. 小學生數學思維有效培養策略[J]. 名師在線,2018,(19):20-21.
[2]周智春.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J]. 學周刊,2018,(05):126-127.
[3]付獲.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 課程教育研究,2017,(01):138-139.
[4]汪念昶. 芻議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 課程教育研究,2015,(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