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瑜
摘 要:歷史課富含大量的歷史故事,它們取材于歷史教科書,也來自于歷史記述、個人的經歷和影視作品等。可以以故事為話題來創設歷史情境,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歷史教學 故事 學科素養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貫穿本輪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指導理想。基于此理念,中學歷史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獲得歷史知識和技能過程的同時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
觀的過程,進而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
歷史課富含大量的歷史故事,它們取材于歷史教科書,也來自于歷史記述、個人的經歷和影視作品等。可以以故事為話題來創設歷史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讓學生自主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
一、故事再現歷史事件
在教學設計中,以周天子為主角,圍繞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我設計了相應的故事片段。
片段一:周朝建立后,疆域遼闊,周天子心想江山是打下來了,可面對遼闊的疆域、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我該怎么管理呢?讓學生充分討論,展開合理想象,接著教師總結,分封制自然引出。
片段二:過了一段舒心的時光,周天子又犯難了,原來他自己一天天老了,可兒子那么多,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該把王位留給誰呢?學生討論,教師分析后自然引出宗法制。
片段三:解決完王位繼承問題,周天子的心愿也了結了,閑暇之余,他想去拜祭宗廟,可是正午時間到了,隨行諸侯卿大夫卻還是不來,因為人們看不出誰是官員,被看熱鬧的百姓堵住了,該怎么讓人們一眼分出個尊卑貴賤來呢?學生再次興奮地討論、想象。之后教師 引出禮樂制。
比如七年級上冊《伐無道,誅暴秦》這一課,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中,每征服一國,便在京城咸陽北,仿照其國宮殿,重新建造,稱為“六國宮殿”。公元前 212 年,他征發 70 萬刑徒,興建阿房宮,相傳,阿房宮有700多所殿宇。秦始皇把掠奪來的奇珍異寶藏在宮里。據說他一天住一個殿,直到死時,宮室還沒有住遍。項羽燒阿旁宮,燒了三個月大火仍然不熄。
提問: “請同學們想想,為什么阿旁宮大火可以燒這么久?”
討論: 讓學生前后四人組成一組,展開討論,時間為 8 分鐘。通過學生各式各樣的想象,甚至有可笑的答案,但是,就是在大膽猜想中,學生對秦王奢侈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隨后將秦王的荒淫無度引出來,接著導入到下一個知識點: 秦朝的暴政。
秦王暴政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先看一下孟姜女哭長城的圖片,然后老師讓學生啟動想象,思考為什么孟姜女的丈夫要修萬里長城?
秦王“掃六合”,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疆域遼闊的強國, 建阿房宮、驪山墓、修長城,然而,秦朝都城的市場上卻出現了奇怪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成了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然后讓學生啟動想象。
最后,老師總結,由于秦朝沉重的徭役,無比殘酷的法律和繁重的賦稅,自然而然讓學生得出結論,秦朝的暴政造成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講述歷史故事,提出疑問,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歷史故事來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
二、故事再現歷史背景
新課程的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大量插圖,除歷史地圖外,還有許多照片、圖畫以及漫畫和示意圖。教師要選擇有思考價值的歷史圖片,利用圖片,觸類旁通,深化歷史知識,把圖片知識轉化為歷史場景、歷史氛圍,恰當地引導學生發現、觀察,從而培養歷史學科素養。
如普通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比較枯燥,比較難理解。新課導入時,教師用精彩的歷史圖片、以及精辟的名言警句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如下:
展示圖片:羅馬圓形大劇場(遺址)。讓學生“神入”歷史,給這幅歷史圖畫配上解說詞。
學生設計:
名言:引用德國法學家耶林《羅馬法精神》:“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滅,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和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
教師導入:今天我們研究羅馬法,是為了明白它是怎樣造就羅馬的宏偉輝煌,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借鑒有哪些精神?
歷史“神入”的導入方式,最符合中學生的心理,通過圖片、詩詞、影視片段、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激發探究的欲望,為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如高中新課程人民版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一課,其中有幅圖片“西歐商人清點錢幣”,讓學生“神入”歷史,給這幅圖配上解說詞。讓學生分組合作,之后展示。
學生設計:
(丈夫)約翰遜:嘿,瑪麗,別看書了,快來看,今天賺了這么多!
(妻子)瑪麗:噢,你嚷嚷什么啊?
(丈夫)約翰遜:你看什么書?(抖抖手中的錢袋)你看看,這才是我們要關心的,這是東方的黃金。你知道那里是什么樣嗎?哦,你肯定不知道。那里是天堂,那里遍地是黃金。你知道他們都穿什么嗎?穿絲綢。絲綢你知道嗎?噢,它光滑極了,輕軟極了,漂亮極了!
(妻子)瑪麗:是啊,我正在看《馬可·波羅行紀》,中國真的遍地黃金啊!
(兒子)湯姆:(聽得出神,興奮極了)“真的嗎?”
十四、十五世紀的西歐,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對金錢的狂熱追求已經滲透到西歐人的家庭生活,這些成為新航路開辟的主觀因素。從這位學生設計的解說詞來看,他顯然準確地領悟了當時的歷史背景。
三、故事再現歷史人物
這一課還有一幅“哥倫布到達美洲”的圖片,學生是這樣解讀的。
學生設計:
哥倫布的船隊即將靠岸,哥倫布命令部下立即拿起武器,同時命令另外一些人做好駐扎準備。岸上的土著居民看著他們拿著槍,穿著盔甲,惶恐不已。哥倫布拿著槍兇狠地說:“瞧,連衣服都不穿,你們真是野蠻人,不知羞恥!若奉上財寶,就免死!”有人耳語幾句,哥倫布思考一下又說:“讓萬能的主教化這些野蠻人吧!”很快,哥倫布的部下在不遠處就豎起了十字架。
這位同學準確理解圖片,善于應用歷史知識,勤于思考,合理判斷。哥倫布這些航海家也是早期的殖民者,他們上岸后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對付當地土著居民,除了野蠻掠奪之外,還通過傳播基督教進行精神控制。圖片中不遠處有兩人正在豎起“十字架”。新航路開辟的背景中,就有宗教因素,教會鼓勵西歐人到東方傳播天主教。這個細節并不是教師事前設計好的,正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使課堂因自由“生成”而精彩。
比如七年級上冊《伐無道,誅暴秦》這一課,秦王暴政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先看一下孟姜女哭長城的圖片,然后老師讓學生啟動想象,思考為什么孟姜女的丈夫要修萬里長城?
秦王“掃六合”,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疆域遼闊的強國, 建阿房宮、驪山墓、修長城,然而,秦朝都城的市場上卻出現了奇怪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成了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然后讓學生啟動想象。
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講述歷史故事,提出疑問,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歷史故事來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 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