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宏民
摘要:新課改要求全面推行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將以前課堂教學的重點從知識傳授轉為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也就是在追求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要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是當下教育階段追求的高效率課堂。教師要為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發展的需求,進而運用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創設情境;課堂提問;動手操作
課堂是師生進行交流的主要地點,也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提升自我的主要陣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通過構建高效課堂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數學教師要為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不懈努力,改變老舊保守的教育觀念,樹立終身學習、不斷進步、樂于奉獻的信念,以開闊的胸襟和長遠的眼光汲取先進教學方法中的可取之處,從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比較抽象,對于一些思維能力和數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很大難度,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被逐漸消磨殆盡。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為學生創設與教材內容貼合的學習情境,將抽象的知識以具體的形象展示出來,學生通過直觀感受知識進而熟練掌握,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時,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知道了圖形的相似,我們今天就來具體對三角形進行研究,看看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質。”講完以后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對兩個相似三角形多種性質的研究,由于展示的形式比較卡通,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成功勾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欲望,而且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轉換為易于被學生接受的直觀知識,學生對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有了直觀、全面的認識。這樣,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直觀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與教材內容貼合的學習情境中深入感知知識,從直觀層面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識,極大地提升了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課堂提問,引導學生學習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初中數學課堂的學習中,學生改變了以往被動聽講的狀態,以積極探索的精神對數學教材進行自主學習,盡管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初中生的知識積累不夠,對教材內容理解存在障礙等。數學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提問,巧妙設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性質》時,就可以利用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知道線與線之間存在相交或者平行的關系,平行是線與線之間比較特殊的一種狀態,所以平行線之間也存在很多特殊的性質,那么兩條的平行線之間究竟有哪些特殊性質呢?大家通過自主學習探究,找出答案吧。”學生聽我講完以后開始帶著問題對教材內容展開自主探究,由于我以課堂提問的方式給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學生很快找出了平行線的性質:“平行于同一直線的直線互相平行、兩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這樣,通過以課堂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對數學教材內容的探究并正確總結出相關知識,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索歸納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小學課堂教學效率。
三、動手操作,增強學生記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往往只是停留在書本的層面,對于知識的掌握有一種架空感,更談不上什么記憶深刻了,也就是說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并不牢固。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還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學習《投影》時,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大家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影子,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投影,大家可以先閱讀教材,了解投影以后就畫出生活中常見物體的投影吧。”學生聽我講完后開始閱讀數學教材,理解投影的概念以后開始動手畫生活中常見物體的投影,通過實踐操作深入感知知識。這樣,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畫出實物的投影圖,對數學教材內容中的知識有了更加切實的體會和感知,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和印象,有利于構建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
總之,在素質教育不斷普及的背景下,數學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貼合教材內容的學習情境,利用課堂問題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作出引導,還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數學知識,在提升動手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和印象,從而構建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成山,張學琴.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170.
[2]秦秋明.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