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星輝
摘 要: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小學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是學生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基于核心素養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課堂滲透時,要通過以下幾大方面,堅持做到更新教育形式以及內容,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加強古文詩歌誦讀,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挖掘教材內容深度,滲透傳統文化;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傳統文化。以此來不斷提高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核心素養;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課堂思考
一、更新教育形式以及內容,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小學語文課堂中,最重要的是適時融入傳統文化精神。一方面把傳統文化滲透進小學語文課堂,另一方面把傳統文化教育加入到教學內容中。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傳統文化形式,也可以學習到傳統文化精神。雖然不像古人那樣穿漢服說文言,但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當代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及精神。教師應將內容有意識地滲透進教學,讓學生學習處事禮儀、優良品德及文化素養。在教學中,教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才會把好的習慣傳遞給學生,對學生言傳身教,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要求學生。教師可在黑板報及宣傳欄中書寫或張貼傳統文化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加強古文詩歌誦讀,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方方面面,有豐富的內涵,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傳統文化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各個版本的教材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但是這些內容有個共性,大多都是容易理解的古文、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比較適合學生誦讀記憶,誦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更直接、更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古代的教書先生在教授知識之前,會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直到背得滾瓜爛熟,再進行講解,效果會比不熟的時候好很多。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中也可以借鑒古人的方法,在課前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誦讀,對課文進行熟悉,學生會在誦讀時感受古文和詩歌當中的結構和韻律美,感受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魅力。不同的年級可以選擇不同的內容進行誦讀。也許學生一開始并不理解或者記憶深刻,但是傳統文化的種子得以深入人心,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小學時所讀過的文章攜帶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便會在他們身上慢慢顯露出來。
三、挖掘課堂教學內容深度,滲透傳統文化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師在進行滲透傳統文化的語文教學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課本教材為基礎,以傳統文化為延伸對課本教材進行深度挖掘與解讀,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奇妙,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挖掘教材,讓教師語文課堂的教學不單單成為一種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
例如,教師在進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的講授時,要把海倫·凱勒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她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與我國司馬遷牢獄內忍痛創作《史記》的事跡相結合,以此來引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并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當中,繼而提高他們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其未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四、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傳統文化,增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時間
只在課堂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遠遠不夠,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要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在課余時間多做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的閱讀。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傳統文化知識是有限的。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無限的。所以,課余時間的學習更為重要。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對課本上的知識有更多的見解及深刻的了解。讓學生學會獨立學習,自主學習。時間地點會比學校更為輕松、自由。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會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文素養,還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個人能力。發揚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小學語文老師更要重視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培養。提高學生個人能力和素養,有利于更好地發揚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所以課余時間的學習和擴展,更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和理解,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魅力和精髓。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當代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及精神。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的歷史所留下的瑰寶,對于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還有很長的發展道路,需要老師們不斷努力和共同探索。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核心素養下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方面,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富有內涵,繼而使得小學語文的學習生活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翟丹.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培養的意義及策略[J].小學語文,2016(9).
[2]王如江.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如何構建高效課堂[J].小學教育,2015(2).
[3]韓沐辰.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中發揮角色作用[J].小學語文,2017(11).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