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恰當、充分地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各種能力都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空間觀念;實踐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一語道出了實踐操作的重要性。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1 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對于以直觀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興趣最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在《觀察物體》這節課中,讓學生事先準備好自己喜歡的玩具,在課堂上讓學生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這些玩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發現觀察到的玩具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給學生觀察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體會到在自己最喜歡的玩具中藏著很多數學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講授二年級《華容道》一課時,我精心設計了學具,讓每個孩子都親自玩玩這個游戲,然后找同學到黑板上親自演示,再游戲中學生們充分感知上——下、左——右平移的知識點。我發現就連我班的學困生上課時都是面帶微笑的,積極舉手,想上前邊展示。課后,我進行了小測驗,發現這節課,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學都掌握了平移的要點。看來,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輕松快樂。
2 動手操作,加深知識理解
小學生的理解、記憶是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只有讓他們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才能有利于掌握知識內在、本質的聯系和區別。
例如在《倍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倍”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課堂上,讓學生用先在第一行擺3個小圓片,再在第二行一個對一個,擺6個三角形。說明把第一行的3個小圓片看成一份,第二行的三角形有這樣的兩份,也就是說,三角形的個數是小圓片的2倍。然后再讓學生畫一畫,圈一圈。學生通過各種操作活動,用形象化的圓圈將“一份”直觀地呈現在在學生面前,形成“誰是幾份”的初級模型,“倍”的概念呼之欲出。
又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角的大小比較”是學習的難點,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去做各種各樣的角,然后再同桌互相比一比,誰做的角大,誰做的角小。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自主建構角的大小比較方法,積累活動經驗。
3 動手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皮亞杰說:“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要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最關鍵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感受各種幾何形體的特征,在大腦中形成各種表象。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課時就是讓學生用摸一摸三角板中的角,去感受尖尖頂點給皮膚帶來的刺痛感,直直邊帶來的平滑感,從而讓學生在感觀中去感受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感受它們的特征,在大腦中形成較深刻的印象,最終形成表象。又如在教學認識分米、厘米、毫米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用尺子去量一量、畫一畫、剪一剪等方式,親身感受各種長度,這樣學生才會建立起表象。在這個動手操作感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其空間觀念和空間思維也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4 動手操作,發展實踐能力
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知識,用知識來指導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我們數學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動手操作正是發展實踐能力的好方法。
例如:《軸對稱圖形》-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剪圖形。先把圖形對折,畫好圖,再剪一剪。通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生會剪出各種各樣的漂亮圖形,然后再對這些圖形進行分類,找出一部分圖形的共性,從而認識軸對稱圖形。再如,在學習《元角分》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元、角、分的認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在買東西的過程中學生自己付錢,自己找零,同時也鍛煉了購物的能力。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動手操作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動手操作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幫助學生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在實踐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感悟。
參考文獻
[1]劉沛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育[J].教學論壇,2014(3).
[2]孫俊勇.小學生數學多元能力發展與評價研究[J].數學天地,2016(2).
[3]胡紹瓊,淺析小學數學動手操作能力訓練方式,《讀天下(綜合)》,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