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初中地理問題教學法的優點、原則,論述實施初中地理問題教學法的策略,從教學情境中生成地理問題、設計遞進式問題、在問題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等角度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地理 問題教學法 實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54-02
初中地理各個知識點在構成上有著比較強的系統性,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將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構建自己的地理知識系統,發展地理思維,提升地理核心素養。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問題教學法”,將地理知識問題化、知識情境化、問題探究化,通過設計地理問題讓學生因疑生問、主動思考、發散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地理知識、掌握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一、問題教學法的優點
初中地理學科教學旨在將教學內容分成幾個不同的問題,圍繞“問題”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學習內容,并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幫助學生在解決地理問題中樹立自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題能力。此外,問題教學法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學習,形成學習內驅力,產生學習的欲望,那么,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時就會更積極主動。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使用“問題教學法”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發散思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問題教學法”常用到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解決問題,學生需要互相幫助、積極配合,在與人合作中發表見解,這樣的學習形式能啟迪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合作精神。
二、問題教學法的原則
問題教學法首先注重適度設計問題。所謂適度,就是教師在設計地理問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地理能力,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思考。設置的問題不能太難、太復雜,也不能過于簡單,以免給學生留下“問題很難不會做”或者“這些問題沒意思”的印象,降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教師設計的問題要以教材為基礎,注意結合教學內容,適當挖掘隱含的條件或信息,設置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地理思維的發展。教師設計地理問題要找準時機,在需要探究的地方設置問題,才能將“問題”的作用發揮得更有效、更及時,提高問題教學的質量。
三、問題教學法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應用
(一)在情境中生成地理問題,調動學習積極性
七、八年級學生大多數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地理教學中創設情境,將地理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能夠使學生在探索和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地理知識,把握地理技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形和地勢》一課,筆者在設計教學時以“河流的流向及作用”作為情境創設的主題,給學生出示詩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結合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以及長江、黃河的配圖,創設教學情境:①古詩詞和歌曲中提到的河流為什么都是向東流去?②河流的流向與地形有著什么樣的關系?通過情境生成問題導入本課所要教學的內容。此外,利用河流可以建發電站,可以航行,筆者在教學時結合生產生活現象,設計如下問題:①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設計師,要在河流附近的某個地方建一座大型的水電站,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為什么?②某家航運公司要把一批貨物從南京運到武漢,選擇水運方式合適嗎?有可能碰到什么問題?這樣教學,結合情境提出地理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河流流向與地形、地勢的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二)設計遞進式問題,發展地理思維
地理思維是中學地理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和理解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在中學地理學科實施“問題”教學,筆者將重點的地理知識設計成有遞進關系的“問題串”,前后問題之間既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又具有良好的層級遞進關系,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石,各個知識點之間不僅有聯系,還要能夠形成網狀結構,使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地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思維能力。
《地形和地勢》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地勢的特征”,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計“遞進式”問題串。第一個問題是:觀察模型圖,說一說我國的地勢具有哪些特征?這是一個基礎性問題,學生通過觀察模型圖獲取相應信息,得出我國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二個問題:觀察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和沿我國東西方向(北緯36°)地形剖面圖,根據地形剖面圖分析我國地勢特點,最后嘗試畫一畫北緯36°剖面線和簡略的地勢示意圖。這個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識,畫出地形剖面線和簡單的地勢示意圖,學生通過看圖、畫圖,直觀地看出我國的地勢特征自西向東分為三級階梯,也就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此時可以提出更深層次的第三個問題:請學生在圖中找出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然后結合中國地形分布圖,找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東南丘陵,并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用●表示平原,用★表示高原,用■盆地等,再說一說每一級階梯的地形類型,完成表格。
上面所設計的三個問題層層遞進、逐層深入,由觀察圖形到畫圖形,再到分析總結圖形,學習要求逐級深入,學生逐個攻破問題,對理解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個特點也就水到渠成。
(三)在問題探究中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我國地形和地勢的基本特點,這樣的地形和地勢特點,對我國的氣候和社會發展具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討論解決,具體做法是:請學生結合教材里出示的大型水電站位置圖,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探討我國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流向、河流落差與水能利用、交通等的影響,各小組將探究結果進行小結,再選派代表展示學習成果。下表是學生分組探究的學習成果。
學生小組分別探究出成果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結論進行歸納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這樣的地勢特征對我國的氣候、河流走向、交通、水能資源等產生很多的影響,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對這一自然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在這一探究活動中,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參與、討論熱烈,不僅突破了學習難點,還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成功體驗。
初中地理教學以“問題”引領學生去思考、探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有效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這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相一致。
作者簡介:丁國鋒(1975— ),男,壯族,廣西百色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