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姝彤
摘要:打開中小學美術教材,國畫作品欣賞所占比重較大。單獨以人美版教材為例,四年級下冊“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中關于國畫的課程就有兩門——《用彩墨畫魚》、《動物的臉》,而在“欣賞 評述”學習領域就開設了單獨一課——第十一課《認識中國畫》。2011 年版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就涉及了相應的國畫內容要求——“嘗試用毛筆、水性顏料、墨和宣紙等工具、材料,開展趣味性造型活動”,可見國畫在義務教育階段其隱含的價值意義之重大。本文僅針對如何開展科學而有效的國畫欣賞課為引,論述國畫課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小學;國畫欣賞課
一、系統了解國畫的內涵、特性,所用工具及題材、表現手法,引導學生規范認識國畫。
美術課與其他學科相比,“愉悅性”是它獨有的特性,在低年級可以將感受筆墨趣味作為課程開展的重點,比如小學三年級的《指畫彩墨》一課就很好的引導孩子用手指代替毛筆,初步感受墨的運用,引發孩子對墨的喜愛,進而為今后國畫課的開展做好鋪墊。但踐行“愉悅性”特質的同時,規范孩子國畫觀念尤為重要。在尹少淳先生編寫的《尹少淳談美術教育》一書中就提出:“在中小學,中國畫的教學更多地是通過水墨畫來呈現,學生如何畫水墨畫應該有個參照,最好的參照是成人美術。”這句話聽起來似乎違背了兒童繪畫分析理論,而不曾想這些分析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以西方焦點透視體系為參照的范圍內,并不適應于所有兒童,即那些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個性氣質的兒童。因此,中國畫教育中應注意引導孩子把握國畫的“基本底線”,而這“基本底線”顧名思義就是指國畫的基本概念、用具、題材、表現形式、藝術特色等。“欣賞 評述”學習領域的課堂把控度往往比常規的“造型 表現”、“設計 應 用”、“綜合 探索”學習領域難一些,因為這對于正值“游戲期”的孩子來說動手操作要比單純聽課更有吸引力,這就需要美術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組織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對于欣賞課的積極性。比如使用“猜一猜”、“比一比”這類方法,教師可以將問題拋給學生,學生獨立思考判斷,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像講解國畫題材時,可以引導學生觀看作品,猜測題材名稱。一幅《王時敏像》呈現到孩子面前,他們一定能猜到這就是人物畫,而當用同種方法他們猜到了畫有花和鳥的畫就是花鳥畫時,不防展示出徐悲鴻的《奔馬圖》和齊白石的《絲瓜圖》并設置疑問:“它們屬于花鳥畫嗎?”此時學生一定會產生分歧,這時教師再講解花鳥畫的概念就不會顯得枯燥乏味,學生是會主動帶著疑問和好奇認真聽講,并能形象地記住:“花鳥畫是以“花、鳥、蟲、魚、禽獸”等動植物形象為描繪對象的一種繪畫。”而在講解表現手法時可以運用觀察筆觸、比較作品的方法區分西方油畫和中國工筆畫、工筆畫和寫意畫。
二、基于圖像識讀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對國畫欣賞的形式美感。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了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即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從圖像識讀角度展開對國畫欣賞課的論述會發現,在美術教學領域中,存在一個大問題,即教學中形式欣賞的缺失,而欣賞課的常態教學往往只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看圖講故事”,二是“理性地論證”,這兩種方式都偏重對作品的內容把握而忽視了形式觀察。比如在講解構圖時不防引導同學用紙片擺一擺方式分析《清明上河圖》人物布局的特點,引導學生總結出“疏密有序、多而不亂”的特點。又比如在講解透視時不妨將西方風景畫《風車》和中國山水畫《富春山居圖》進行對比,通過漸進式詢問:“看到了幾處山?這些山的景色是在畫家眼前,還是存在畫家的腦海里?想象畫家作畫時是什么姿勢和動態?”從而一步步滲透焦點
透視和散點透視理論,使學生能自主判斷出《風車》是焦點透視,《富春山居圖》是散點透視。色彩賞析和寓意理解可以穿插在一起講解,因為顏色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手段,不一樣的顏色會帶給觀者不同的感受。同樣運用中西方作品比較,設置類似“作品中都有什么顏色?以什么顏色為主?這些顏色組合成的畫面給你一種什么感覺?你覺得當時畫家繪畫時的心境是什么樣的?”慢慢引導學生感受中西方畫家在對山和水在情感表達上的差異——西方的風景可以有波瀾壯闊、陰晴不定的氣候表達,但中國山水畫只會展現和諧舒暢。并以此為契機,幫助學生逐漸拓展知識面,了解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理念和中國畫對大自然意態理解的抽象表達。
二、結語
“欣賞 評述”領域的教學普遍趨于表面化,其中專業水平能力不足是一大原因,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教學思路不清晰,教師不知從何著手,只能隨著教材配套課件
生硬灌輸,而這種生硬的問題在國畫欣賞課中尤為突出。羅淑敏老師的《如何欣賞中國畫》中就提到“對于國畫敬而遠之的現象,問題出在用錯了焦點去看傳統國畫。”這焦點就是書中反復強調的“傳承”、“寫意”、“空靈”和“抽象”。當我們把握住這四詞的整體方位,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定能將國畫欣賞課活態起來。基于國畫的“基本底線”,合理開展形式的美術欣賞教學,從形式角度來初步進行國畫賞析,再進而逐漸滲透內容思想,才能由表及里探究美術欣賞課中的“形式美”和“寓意美”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3]羅淑敏.如何欣賞中國畫[M].北京:中華書局,2017.
[4]陳鐵梅.《如何看懂一幅世界名畫》[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138):48—51
[5]劉智永.《基于形式感知的美術欣賞教學研究》[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140):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