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兒童是小學教學各年級學生隊伍里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學校、班主任以及班級任課教師都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同時也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共建的偉大目標。
關鍵詞:班主任,小學教育,留守兒童,策略研究
一、 班主任應提高留守兒童認識,明確自身關愛職責
班主任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工作,關愛他們的健康成長,是貫徹《義務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基本要求,事關義務教育的普及與鞏固,以及流動人口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中央文件要求,保護留守兒童要從全面提高民族素質,促進農村平安建設和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出發,將這項工作進行認真研究,專題部署,抓好落實。班主任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長,更應當提高保護留守兒童的認識,明確自身的關愛職責。
二、 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準確把握留守學生具體情況
班主任的管理,如果說對于班級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都沒掌握清楚,那么要論保護并照顧留守兒童肯定是紙上談兵,無實質性內容可言的。班主任要對本班的“留守兒童”進行摸底排查,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搜集齊全以下信息:一是“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年齡,二是“留守兒童”的性格、興趣、特長,三是“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四是“留守兒童”父母的姓名、務工地、聯系方式,五是“留守兒童”的第二監護人姓名、地址、聯系方式。并將這些信息匯總,提交給學校備份并給予年級組長、各科科任教師各執一份,便于開展相關工作。通過建立“聯系卡”,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或其他法定監護人的聯系,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
三、 開展班級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縮小留守兒童心理落差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針對這一問題,班主任需要根據“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動員和組織班級優秀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分組結對開展幫扶活動,隨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情況,要在學生中開展“手拉手”活動。要通過多種形式,盡最大可能及時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
四、 不定時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實時掌握學生最新情況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初中學歷以上比例僅占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班主任應當不定時與“留守兒童”談心,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發展失范、涉嫌違法的“留守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五、 為班級留守兒童開通“綠色通道”,定期幫助聯系家長
據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所以,學校包括班主任應當盡可能開設親情專用電話,讓學生家長與孩子定期保持聯系,使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
六、 注重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切實保護學生健康成長
據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問題,因為正處于小學階段,基本都還未到達14歲,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周歲后,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所以,班主任的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應當發揮重要作用,切實注重對班級中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工作,用實際行動保護學生在學校健康成長,避免學生產生心理疾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七、 積極爭取留守兒童專項活動,豐富留守兒童課外生活
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沒有家長照顧,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所以,班主任應當結合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努力減輕留守兒童學生的課業負擔。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著重關注留守兒童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進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著力培養留守兒童學生的個性、愛好和特長,避免“留守兒童”因厭學而流失。其次,班主任更要特別關心“留守兒童”的學業情況,班主任應當以身作則,主動無償地為“留守兒童”的學科知識進行課外輔導,彌補缺漏。
八、 小結
留守兒童有各種特殊情況,從他們的心理角度而言,他們中會普遍出現膽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不良現象,從學校的德育角度看,他們會養成自私自利、容易沖動等個性特征,從自身的智育角度看,他們的自控力較差、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習慣不良、厭學情緒日益加深等都是值得重視,并且如果不予以控制,就會造成巨大損失的問題。對此,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班主任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長,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和防范。
參考文獻:
[1]陳友群.農村小學班主任關愛留守兒童[J].華夏教師,2017(16):91.
[2]杜文彬.農村小學班主任應如何關愛留守兒童[J].課程教育研究,2015(20):182-183.
作者簡介:
韋藝,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東蘭鎮新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