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教學強調基礎知識與生活的結合,因此,生活化教學成為了教師越來越關注的話題之一。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體現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還能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理性層面上升到實踐,以獲得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對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現象;生活化作業
數學知識大多數來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受教學壓力的影響,忽視生活化這一理念,而以填鴨的方式將知識灌輸于學生的頭腦中,造成學生對知識產生固化的理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應將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還能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學習的必要性。本文筆者以高中數學為切入點,從“創設生活化情境、挖掘生活化現象、設計生活化作業”三個方面對生活化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維持學習行為的內部機制,也是激活學生學習動機的心理特征。由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生活化的案例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還能降低學生理解過程中的難度,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
筆者在進行“集合的基本關系”章節教學中,由于學生對集合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認識,為了使學生了解集合間包含或者相等的關系,首先創設生活化情境,以全班學生為例,提出:“如果將我們班全體同學看作為集合A,其中的所有女同學看作為集合B,集合A和集合B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學生都踴躍回答:“集合B是集合A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次提出:“運用數學語言將怎樣表示全班女生這一集合與全班學生這一集合呢?”于是引入包含這一數學概念,因此,通過生活化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集合間基本關系的興趣,還加深了學生對兩個集合間關系的理解,從而使其靈活地掌握了相關概念。
二、挖掘生活化現象,揭示數學本質
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將教材內容作為唯一的教學來源,而忽視概念所映射的生活化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挖掘蘊含數學原理的生活化現象,使數學知識賦予生活化的特征。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運用數學原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還能夠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應用意識,以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
筆者在進行“生活中的變量關系”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變量間的依賴關系,并理解函數關系和依賴關系的聯系,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道路交通網在近十年的發展速度,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于是請學生根據表格繪制散點圖,通過散點圖的繪制過程,學生感受到高速公路發展之快。同時,發現高速公路里程數隨著年份的變化而變化,兩個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函數關系,再以儲油罐中儲油量和油面寬度之間的關系為例,進而引入依賴關系這一概念,學生進行生活化現象的比較,理解并非有依賴關系的兩個變量都有函數關系。因此,通過挖掘生活化的現象,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函數關系和依賴關系之間的辨別能力,還使學生充分理解依賴關系的本質特征,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情感體驗。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提高實踐能力
作業作為教學的延伸,是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重要方式,目前,教師常常以問題作為載體,數字符號作為內容,并進行作業的布置,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數學知識和生活產生嚴重脫節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設計生活化作業,讓學生主動運用基礎的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基礎概念的理解,還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筆者在進行“簡單隨機抽樣”教學后,為了加深學生對簡單隨機抽樣概念的理解,并體會簡單隨機抽樣方法的重要性,于是根據本章節的相關概念設計生活化作業,如:“學生自動組成小組,對超市顧客購物滿意度進行調查”。因此,學生通過聯系實際問題,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隨機抽樣方法的必要性,還使學生經過動手、動腦的過程,提高了其自身分析問題、整理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生活化理念是傳統教育理念基礎上的一次創新,它不僅與現代教育觀相契合,還是體現數學學科特點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并產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同時,結合生活化的現象,在師生討論、生生交流的過程中,使他們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此外,教師也應設計生活化作業,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促進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趙鵬.讓數學與生活互動——高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中華少年,2018(20).
[2]沈瑞林.高中數學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下),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