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俊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知識、技能和綜合能力運用的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農村作文教學應該放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關鍵詞]勤于思考;素材;真情實感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學生的語文學得怎么樣,作文可以作為衡量的一個重要尺度,學生的語文能力過不過關,作文也是一個重要標志。那么,作文教學是語文知識、技能和綜合能力運用的教學,教師運用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產生寫作欲望,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都來自于農村。因此,這些學生的語文水平相對來說較低,寫起作文來也比較吃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做了許多嘗試。
一、轉變教學觀念 ,培養習作習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從而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更注重對學生因材施教,在習作方法上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培養學生搜集寫作材料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得心應手。因為我們班級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在生活上嬌慣他們,而在學習的問題上卻從不管。所以,我布置的作文任務,學生回家也不能很好地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對每個學生的作文進行單獨指導,讓學生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
我在教學作文的時候,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低年級學生習慣的培養,就是從小養成對寫話有興趣、樂于寫的習慣;在中年級教學中,再從低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留心周圍事物,養成勤于觀察和樂于動筆的好習慣;在高年級教學中,我讓學生先擬提綱,再把要表達的事物寫清楚,養成寫作完成后認真修改的好習慣。
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寫作素材,我組織學生春天在校園里放風箏,夏天觀察花草樹木的郁郁蔥蔥,秋天出游觀賞五色的山,冬天打雪仗,學生觀察到每個季節獨有的景物和色彩,以及這些色彩帶給人們的感覺。同時,我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所見、所聞、所感及時記錄在本上,養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
二、變換教學方法,增強寫作欲望
作文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出去郊游的時候,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觀看外面的風景,然后口頭描述外面的景物,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綜合作用,從而產生“我要寫”的積極心理,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又如,我讓學生寫《記一個熟悉的人》的時候,首先讓他們想一想自己熟悉的親人,再觀察學校的教師,要注意這些人的舉止言談和每一個細節,然后再近距離觀察他們的外貌、衣著等,最后再進行寫作。
一般情況下變換教學方法為的是能夠有利于培養這些孩子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指導寫作時能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表達出真情實感。在指導學生描寫物品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物品的形狀、顏色、姿態、動態美等,再讓學生親自聞一聞、摸一摸它的實物。比如,我讓學生在課堂上寫《我愛故鄉的楊梅》時,采用了實物觀察的方法,在課堂上,我拿來了一大袋子楊梅,讓學生用心觀察、用心品味,讓他們親自用手抓一抓、摸一摸,用嘴嘗一嘗,讓學生對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和形態等特點有了充分的了解,這樣寫出來的內容就會比較真實。
因為農村的學生見識比較少,我就利用電教媒體課件用于作文指導,不僅能開闊孩子的視野,也能給孩子提供更大的空間,還能豐富這些學生的想象力。比如,我用錄像進行教學,讓學生看到的情景是聲畫并茂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入情入境,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認為農村的學生要寫好作文就應該掌握豐富的素材,在平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采集原始材料,讓每個學生建立一個素材本。分兩類:一個是好詞好句,再一個就是好的片段。每周要求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寫兩次片段,不要求寫成完整的短文,只是記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要點就可以了,但是在寫作過程中一定要詳細,寫景的時候要抓住景物特點,加上自己的想象寫一個片段就會水到渠成。我讓他們定期檢查交換瀏覽這個小小的“素材倉庫”,看看誰的素材本子里東西積累的多,然后再給予適當的獎勵。
三、創造條件,使學生愛說
日積月累,方能圣物,如果處理好了習作與生活的關系,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那么就可以通過廣泛的閱讀幫助學生克服不會寫的困難。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學生的詞匯,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及寫作技巧打下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教學作文重要內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閱讀基礎上的讀書筆記,即讓學生對把讀文章的感受和認識用文字記錄下來,也是一種表達能力的訓練,所以在指導學生大量閱讀,鼓勵他們填寫讀書卡,寫出主要內容,摘錄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優秀片段,來不斷豐富他們的語言素材。
在這個基礎上,我還指導學生背誦。有道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加強背誦訓練,日積月累,內化于心。在他們自己習作時,那些生動的詞匯、句子就會蹦出來。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定時抽出部分時間開展一種輕松愉快的讀書活動:例如每堂課前一分鐘,有時候是演講、有時候是背名言名句、有時候是背古詩詞、有時候是介紹自己喜歡的名人或講一個成語故事等。
我在教學中,有一篇作文的題目是《我喜愛的一種動物》,我要求學生回家觀察小狗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以及它的可愛的地方,從這幾個方面具體描寫出它的特征,語言要通順連貫。起初在說明了本次要求后,有的學生還感覺自己無話可說,我告訴學生回家要好好觀察自己家的小狗,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學生門發言異常踴躍,不會有面露難色的狀態,每個學生都能說出小狗的幾個特點來,也不會在課堂上語無倫次了。
通過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性格特點,釀造了學生不同的認識感受,在作文教學中,我處理好了習作與生活和閱讀之間的關系后,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為他們創設寬松的習作環境,進行恰如其分的指導,激發他們表達愿望,讓他們在寫作文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
四、習作與評價
新課標中對作文修改的評價中談到了要積極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就要求評價方式的改變。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評價的是主導者和權威者,如今的作文評價應該是互動的。
在學生每天寫完作文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標準,給作文打個等次,不管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能力怎樣,都要對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樣做主要是體現對學生的親切感,注意挖掘學生習作中的優點,用批語予以表揚。如:這個比喻真貼切,這句話寫的真好,你的進步很大。這樣的鼓勵學生看了會受到鼓舞,我的批語盡量短小,同時,還會以建議的口吻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進行眉批。如:這里再詳細寫一寫會更好的,再試著寫一個不同的結尾好嗎等,學生看完后會馬上修改。
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上,我要徹底改變過去那些不正確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點,要立足于學生興趣之中,突出一個“活”字,讓學生靈活處理好習作內容。作文教學并非是一日之功,只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恰當地處理好自己寫作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環境下學習,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真實內容表現出來,他們就會更加喜歡寫作了。學生寫作從不會寫作到愿寫會寫,最終學生筆尖下的文字,快樂地流淌出多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和平.淺析小學作文生活化[J].學周刊,2014,(36).
[2]高萍.細心觀察,貼近生活——談小學生的作文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5).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