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美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就需要遵循新課改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實現課堂教學與活動教學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時,提高自身的知識靈活運用與實踐探究能力,獲得全面發展。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就要基于大概念的視角下,進行單元主題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大概念;高中地理教學;單元重構教學
新課標要求,教學的重點內容要從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轉為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時,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將碎片化的知識建構為合理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挖掘地理課程的樂趣與魅力,簡化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與成績。
一、為什么要提出單元重構教學
(一)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知識的目標,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讓學生獲得高分,更重要的是,還要求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樣才能為社會與國家,培養更多優質人才,推動整個社會的高速發展。作為地理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重新構建,深度理解,從而獲得學科大概念,促使地理教學緊跟社會、時代、經濟、科技的發展速度,將單元重構教學落實到實際授課中。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雖然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優化改革,但是教師仍舊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因此在課程修訂的過程中,一般考慮較多的是教師應該教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在不同的學段應該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去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而容易忽略學生對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因此,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是碎片化的,這就導致學生對知識系統性掌握得不夠好。在新課標中,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課程內容要滿足學生的發展。在地理的教學中,要重構知識,將有關聯的內容整合到一起作為一個內容單元,從內容單元進而開始成為學習單元,滿足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學科大概念。因此在單元重構教學中,就要將課堂主體歸還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大概念視角下高中地理單元重構教學的改進措施
(一)整合單元主題
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點相對復雜、繁瑣與零碎,對于學生的文字處理與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對學生大概念思維進行培養,就要圍繞主題對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相應的內容體系,從而構建出單元主題,也就是說把需要的知識作為可以提供的思維框架,明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然后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分類。確認了不同學習內容之后就依據課程標準,在課標的分析中,尋找主要的概念,對于反復出現的地理名詞以及學習要求可根據有關的資料進行學習遷移,確定學習的單元主題。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模塊中有一節《水循環》、選擇性必修1模塊中有一節《陸地水體相互作用》?!端h》的課標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教學建議中需以“水體類型”知識作為鋪墊;《陸地水體相互作用》的課標要求是“繪制示意圖,解釋各類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學建議中以“河流的補給類型及特點”為例加以說明,兩節都與水有關。因此我們可以將兩節內容進行整合,確認“陸地上的水”為單元教學主題。依據課程標準,按照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最終確定“水體類型、水循環、水體補給類型”為該單元教學的教學內容。
(二)確定單元目標
在大概念的視角下,單元教學的學習內容更強調相互之間的聯系性、強調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程度,教師可以通過單元目標的達成度來檢測單元教學效果。教師在確定單元學習目標時必須基于課標要求,不能脫離課標隨意拓展,無謂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確定單元學習目標前,教師首先要深度解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該單元主題教學涉及哪些課程標準和地理核心素養,確定單元教學后學生應該要達到的教學效果;然后依據課標要求確定行為動詞、明確行為條件和行為對象,設定合理有效的、可執行的單元目標。
例如:依據課程標準和地理學科素養,確定“地球上的水”的單元目標如下:
1.說出陸地水體的類型。
2.說出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及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說出河流的補給類型及特點。
4.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創建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為學生營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緩解學生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讓學生在輕松、自由、快樂、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展開學習,感受到地理課堂的價值與魅力,收獲更多成功的喜悅。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地理的海洋中,產生無限的學習動力。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愉悅,才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降低學習難度,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地理知識,挖掘其中的奧秘,更好地把握單元學習內容。
例如:去年在上“地球上的水———水循環”的前兩天,海門剛剛經歷了一場臺風,暴雨帶來了嚴重的城市內澇,同學們印象非常深刻,老師就用海門城市內澇為情境來引領課堂教學。老師一上課就問:同學們,前兩天海門的內澇讓我們印象深刻,你們知道海門地面的積水是從哪里來的嗎?第二天早上,地面的積水都沒有了,這些水又到哪里去了呢?你能畫圖來表示一下嗎?請你嘗試概括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和類型。從學生的生活體會開啟課堂探究,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積極性。
(四)設計單元活動
基于大概念視角,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必須通過課堂活動自主獲得和應用知識內容并建構知識體系。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角色扮演或者游戲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然后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直觀了解到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印象。也可以借助比賽競賽活動,如天文科技活動、地理知識競賽、主題演講、征文活動、地質考察等,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社會與自然中,靈活運用自身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與理解能力。還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學生快速帶入到熟悉的情景中,讓學生帶著真實的情感去觸摸、感悟、體驗地理知識,讓活動教學更加趣味多元。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價值,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在線課堂、教學平臺、VR技術的應用等,讓活動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授“地球上的水”時,依據課標要求和課時安排,在單元學習中設置了以下三個教學活動:基于區域認知的地理課堂教學探究(水循環)、項目教學案例(海綿城市)、陸地水體相互作用(河流補給研究),使得教學更加靈動多元。
三、結束語
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建構學科單元教學的大概念,引導學生將瑣碎的、片段化的知識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結構。因此,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積極配合新課改提出的要求,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同時,對于教師來說,重構教學不光給予了教師自主教學的權利,更是對教學的一大挑戰。需要教師研讀教材,精選教學內容,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從而促進學生構建完整的單元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戴文斌,夏志芳,朱志剛.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跨學科教學資源的整合———以“河流地貌”為例[J].地理教學,2018(24):7- 10+21
[2]趙建軍,徐雪,孫宏霞,etal.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高師區域地理教學模式重構[J].山東高等教育,2018(6)
[3]徐健.新課改環境下地理教學論課程內容的重構[J].泰山學院學報,2012(02)
(海門市第一中學,江蘇南通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