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引賓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教育事業也進行了更加深刻的改革,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為小學語文教學更加良好的開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新課改下,人們逐漸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投入了重視的目光,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在日常的語文知識教學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素養內容,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身良好的素養也能夠得到有效的養成。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滲透,人們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投入了更多的重視目光,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教學時,需要將人文素養重點融入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人文素養對自身良好品格以及修養養成的重要性,重點將課文內容中蘊含的人文素養進行深度挖掘,使學生將養成良好的素養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對語文知識充滿興趣,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一、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培養人文素養
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顧慮到學生的實際感受,且大部分教師只是將語文知識進行了講解,沒有深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素養,這就很容易讓學生忽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作用,認為簡簡單單把基礎知識學好就行,對課文中體現的人文情懷和人文事跡無須特別關注。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注意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轉變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教師在進行《傳統節日》的課文教學時,可以講一講我國的傳統節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了解到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教師可適當地舉例講解,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等,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身上具備的愛國、愛家等傳統美德,進而在潛移默化間讓學生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并從文章中感悟出愛國情感,進而產生發奮讀書、報效祖國的斗志,實現人文素養的教育。這樣的方法能夠令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拓展學習,體會傳統文化的人文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吸引學生目光
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枯燥,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逐漸失去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這對人文素養的養成也帶來不利影響。而隨著信息技術手段的廣泛使用,其自身所具備的多元化、趣味性和便捷性優勢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巨大的便捷,教師可借此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令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例如,教師在進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文知識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示周恩來總理的生平故事和影視資料,并且結合課文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使學生明白周恩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感受他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進而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方法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知識的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發奮讀書,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烈情懷,為學生以后更好地讀書打下情感基礎,這是一種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開展實踐教學,提高人文素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少顧慮到學生的實際感受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所以造成了教學空洞、學生學習片面等問題的出現,對此,教師應該注意開展實踐教學,令學生能夠自己動手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優秀語文作品的欣賞,通過學生查閱資料、搜尋圖書等來了解語文知識;組織開展人文素養的相關活動,如“清理校園我最行”“叔叔阿姨辛苦了”等主題活動,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將相關的人文精神滲透進學生的心里,使學生愿意通過學習知識完善自己的言行和品格。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夠令學生對人文素養的相關知識內容有深刻的認知,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快樂,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觸動,達到培養人文素養的目的。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該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投入更多的重視目光,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充滿人文氣息的氛圍中收獲知識,有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玲玲,楊箭箭.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華少年,2016(31):60.
[2]程麗君.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文理導航,2019(6):89.
[3]姜顏.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上旬),2017(9):151.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