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頌茜
[摘要] 作文講評需要改變只重教師單方面講解的傳統做法,要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寫升格文。具體策略是:診斷病因,循序漸進,一次集中解決一兩個問題;教師全程參與,全面展示升格過程;師生全體參與,學生全體提升。如此講評作文才能實現學生的積極參與,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 作文講評;有效教學策略;共寫升格文
作文講評是作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常見的作文講評課多是由教師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學生則單純地從老師的講評中獲得啟發,從而提升寫作水平。這種教師單方面的講解,缺少學生維度的參與,沒有學生再動手過程的講評,對學生作文水平提升作用有限。因此,作文講評需要改進教法,師生共同參與,共寫升格文,以實現作文講評的有效性。筆者以話題作文“痕跡”升格文教學為例,呈現自己教學中的思考。
一、課堂實錄
師:根據這次作文的要求,我們知道最好要用某一具體事物上的痕跡來表現主題,那選什么好呢?
生1:樹上的刻痕。
生2:紙條上的字跡。
生3:臉上的皺紋。
……
師:看來大家在選擇事物上沒有問題,那我們就隨機選一個——紙條上的字跡。紙條上的字跡可以表現什么主題?
生1:表現親情。
生2:表現老師對學生的關愛。
生3:表現同學之間的友情。
師:那我們就不妨表現親情。是寫爺爺奶奶對“我”的關愛,還是寫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愛?
生4:寫爺爺奶奶。
師:好的。現在題目、主題我們都確定了,下面就要設計具體的情節了,大家思考一下寫什么情節比較好。(生沉默)
師:大家討論一下吧。(師布置討論的注意事項)
師:我看到大家討論得很熱烈,應該想到不錯的情節了,誰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5:爺爺在紙條上寫菜單,表現對我的疼愛。
師:這只是一個梗概,寫作時肯定不能就這么簡單地寫上幾句,如何寫具體呢?
生6:可以寫“我”挑食,爸爸媽媽工作忙,平時都是爺爺奶奶照顧“我”的生活,菜單上的菜都是“我”平時愛吃的。
師:這樣寫更具體了,但還不夠豐滿,情節缺少起伏變化,怎么辦呢?(生沉默)
師: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設想,爺爺奶奶雖然寫了菜單,但有可能爸爸媽媽不按菜單的要求去做飯,或者爸爸媽媽是按照菜單做了,但沒有爺爺燒得好吃,“我”不愛吃。這時爺爺知道這個情況后應該怎么辦?
生7:寫爺爺第二天坐最早一班車回來,給“我”把后三天的飯菜都準備好,下午又坐車去外地。
師:這樣寫是可以的,但我們可不可以再增加一點波瀾,可以怎么寫?(生沉默)
師:所謂波瀾,其實很簡單,就是再發生一事或多事,最好是人物之間有沖突。那我們可以寫什么呢?
生8:寫一下爸爸和爺爺沖突。爸爸認為小孩子不能這么慣著,不合口味就不吃,應該餓“我”幾天,免得以后再挑食。爺爺認為孩子還小,遷就一點沒關系,兩個人就吵架了。
師:不錯,這樣一寫會更生動、更能表現主題。不過以上的事情是小時候的,那么最近的事情可以怎樣寫呢?請大家討論一下。(生討論)
生6:可以寫中考之前爺爺送銀耳湯給“我”喝。
生4:寫周末“我”賴床,爺爺幫“我”說服爸爸,爸爸不聽,兩人爭吵,爺爺留下紙條,要爸爸對“我”多些耐心與寬容。
師:第一件事是可以寫的。第二件也可以寫,但要改進一下,可以怎么改?
生9:還要加上爸爸要“我”早點起來學習。
師:好的,大家都很有想法。現在請你們在紙上將這些想法整理一下,看看怎樣連綴成一個完整的情節。還有沒有同學可以補充的?
生10:寫“我”成績不好,好不容易放假,爸爸要“我”六點就起來學習。“我”想多睡會,爸爸不允許。
師:不錯,這樣寫是豐富了些。另外還可以寫“我”不聽,爸爸便打了“我”。爺爺說了爸爸幾句,爸爸正在氣頭上頂撞了爺爺,爺爺也生氣了,臨走時留下紙條。大家看看,這樣是不是多了些矛盾,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也能更充分表現了?下面的時間我們就在紙上將這些情節寫出來,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發揮。老師也在前面寫,以二十五分鐘為限,到時大家一起交流修改。
……
師:本次作文講評,我們聚焦了記敘文寫作中情節設計的問題。情節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簡單有簡單的寫法,復雜有復雜的寫法,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寫作目的做出相應調整。考場作文有諸多的限制,字數六百字左右,文體有規定,主題有特定要求。考場上的記敘文情節,我們能寫的有限,但我們要盡量將情節寫具體、寫生動。寫具體生動的方法也簡單,那就是將核心情節細化,就像流向大河的小溪,涓涓細流各自奔來。我們可以運用矛盾沖突設計的方法來增加波瀾,使情節復雜多變……
二、實錄分析
1.作文題呈現
鮫綃上的淚痕,紀念著往日的相戀;墻壁上的斑駁,記錄著漸行漸遠的時光;墓碑后歪扭的字跡,尋覓、呼喚著真情……痕跡是事物存在過的證明。有的還很清晰,甚至永久地鐫刻在歷史的記憶里,有的卻日漸模糊,直至消失不見。關于“痕跡”你有怎樣的觀察與感悟?請以“痕跡”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
2.題目分析
這是一道帶有引導語的話題作文,要求以“痕跡”為話題,寫出“我”對“痕跡”的觀察與感悟。關于“痕跡”,材料中有一些提示,三種不同的痕跡,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含義:鮫綃上的淚痕代表愛情的痕跡,墻壁上的斑駁代表過去的時光和歲月的痕跡,墓碑上的字跡代表著真情痕跡。由這三種痕跡材料總結得出:痕跡是事物存在過的證明。
3.實錄分析
本次作文相對來講,審題立意并不難,無論是寫作過程中,還是講評時,學生都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立意。從上面的實錄來看,學生能很快回答教師的問題,確定以“紙條上的字跡”為題,來表現爺爺對“我”的愛。但難的是如何設計情節,如何寫得精彩。學生的幾次沉默說明了問題。因此,針對這一難題,本次講評首先以情節設計為重點,暫不涉及寫作中學生出現的其他問題。其次,講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講解、啟發學生寫作思路,更要注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并進行思考,讓學生放開手腳去討論、去寫作,要讓他們充分動起來。再次,在講解時,教師雖然以引導為主,但也要和學生一起參與升格文的寫作實踐,這就涉及師生共寫升格文的策略問題。
三、師生共寫升格文的策略
師生共寫升格文有利于提升作文講評的效果,其運用策略主要有:
1.病因診斷,專項突破
學生的寫作可能存在種種問題,有語言方面的、有立意方面的、有情節構造方面的,講評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次講評就將所有問題都徹底解決,只能集中力量一次或幾次解決一個問題。那種每次講評力求全面具體地解決學生寫作問題的做法,大多數徒勞無功。根據實際情況,此次講評,主要是專項突破近兩次學生寫作中出現得比較多的問題:要么不知道在一篇六百字的作文里設計2—3個情節,要么是有了情節不會展開、不會寫具體、不會寫精彩,只有空洞的概述和議論抒情。基于對學情的了解,才有了這堂以情節設計能力提升為主題的作文講評課。如此有的放矢,才有利于集中力量解決問題。
2.全程參與,全面展示
常規的作文講評策略是教師根據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從審題立意,到布局行文、遣詞造句等多個方面作出有針對性的講解。少數情況下,這樣確實有助于學生明白自己作文的缺陷,領悟改進措施,從而獲得提升。然而多數的情況是:教師賣力地、面面俱到地講了一節課乃至幾節課,學生卻所得甚微,甚至一無所獲。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教師的講評過于瑣碎,不成系統,僅僅是技法上的理論轟炸,卻沒有完整的作文寫作過程的展示。有效的作文講評固然需要教師進行講解,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全程的參與,全面呈現作文升格的過程,讓學生不但明白失分在何處,更要知道如何有效地改進。這種講評方式是師生共寫,教師同樣要展示個人的寫作成果,要注意將寫作的主動權留給學生,自己僅起提示、糾偏的作用。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寫作僅僅起到示范的作用,目的在于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用教師的寫作過程去替代學生的寫作過程,也不能以教師的文章作為范文來要求學生機械模仿。
3.全員參與,全體提升
作文講評常見的弊端是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能力基礎來升格作文,提高水平。因此,需要拋棄由老師站在講臺上空洞分析的常規路徑,改為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講評的過程中來。本次訓練學生情節設計能力,師生共寫升格文,不是師生同臺競寫,而是以教師為主導,把控教學任務與內容,引導學生在一節或數節課里,圍繞中心,先確立要寫的2—3個主要情節,再將這幾個情節充實、豐富。這一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完成的,是生成性的。課堂預設的固定目標也不宜過高,要盡量依據學情與生情,就其所能與不能,適當點撥、啟發。比如,定下要寫的第一個主要情節:寫爺爺要出遠門辦事,在紙條上寫上他出門在外幾天的菜單,讓爸爸媽媽照著紙條上的菜單做給“我”吃。這件事只是一個輪廓,僅可以表現主題,但談不上很貼切。如果要將這一梗概寫得詳細、具體,就離不開教師的課堂調度能力了,即設法激活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都能參與得進來、提升得上去。
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講解,但講評作文,光有教師的講解還遠遠不夠。寫升格文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離開了師生的共同參與,成效也很有限。師生共寫升格文的方法有助于學生體驗作文講評的全過程,促進其寫作能力的真正形成。
王瑾瑜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一中學。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綜合實踐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