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怡
【摘要】課堂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夠優化思維,啟發思維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質量常常較低、理解淺顯,造成課堂提問環節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二單元的教學實踐為例,分析學生提問策略的培養,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
【關鍵詞】提問策略? 思維品質? 課堂教學實踐
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得當而高效的提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卡爾漢認為:“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師應聚焦學生提問的意識與能力的研究現狀,結合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教學實踐,著力于學生提問策略的培養與探究。
1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積極意義
1.1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能夠在閱讀中主動提出問題,并通過閱讀來解釋問題,是獨立閱讀能力的重要表現。”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應當在閱讀過程中質疑并自己解決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在探究中求真,留下深刻的學習體驗。
1.2部編版教材理念的引領
自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在全國推廣使用以來,筆者通過學習與實踐,深感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教材采取“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向組織結構”組織單元內容,其中還編排了著眼于閱讀能力培養、強化提問能力的特殊單元——策略單元。
作為小學一線教師,筆者嘗試結合學生學情,立足于教學實踐,對學生提問策略的培養做了初步探究,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1.3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需求
關于對學生提問策略的運用調查,學生大都表示自己知道如何質疑。結合學生學情,學生自入學伊始,就在課前參與中提出質疑。在每堂課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質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可以說問題意識貫穿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但是在與老師們的研討過程中,發現學生提問常常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的質疑沒有體現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的個性特征。
造成學生“無機可問”“無疑可問”“無思不問”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學生習慣于參考現成結論或答案,過于依賴老師和課本,缺乏主動思考與質疑的能力,沒有掌握提問的方式和策略,沒有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容易形成信仰權威、缺乏思考、缺少質疑和批判精神的思維方式。
2聚焦提問策略的教學實踐
2.1策略單元整體分析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特殊單元——閱讀策略單元。語文要素聚焦在“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結合“交流平臺”中的內容,可將對策略的掌握分為四個不同的梯度,第一層次為“閱讀的時候我要動腦筋思考,積極提出問題”;第二層次為“可以試著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讓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第三層次為“我要篩選出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第四層次為“我們要養成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的習慣”。
圍繞這一策略,本單元編排了四篇主題課文(含三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習作和語文園地共三項內容。三篇精讀課文,文質兼美,力求以不同時代、題材、體裁,借助問題清單,文旁、文后提問范例、文后練習等工具、途徑,有梯度地引導學生學習多角度思考、提問的方法。
2.2提問策略的解析
在對教材的研磨中,筆者發現四篇課文對語文要素的落實和提問策略的訓練點是有所側重的。
單元起始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話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篇幅較長,人物情節豐富,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課后的習題,也在引導學生進行窮盡式質疑,借助問題清單,羅列問題。起始課,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保證提問的數量。第二篇課文《蝙蝠與雷達》給了文旁和文后的提問范例,并在課后練習中,著重引導孩子們進行多角度的提問,關注的是提問的角度。第三篇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借助課后的討論范例,引導學生思考核心問題,如何篩選取出最值得思考的問題,關注的是提問的質量。第四篇課文《蝴蝶的家》是一篇運用文,是對提問策略的綜合運用。
2.3提問策略的實施方案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將教材用好用足,引導學生對課后范例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提問的不同層次與角度,掌握核心問題的標準。讓學生按照窮盡羅列性地提問,到多角度發散性地提問,到提煉歸納出核心的問題,再到提問策略綜合運用的過程,進行逐步的滲透性的深入學習。
此外,設計問題清單,并對自己的問題清單自主打分,將自己設計的問題,按照“不影響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引發深入思考”這三個層次,進行問題篩選,通過“○√☆”這樣的標準進行評價。
3具體課例展示
3.1研究點的確定
在整體把握本單元教學中,不難發現第三課《呼風喚雨的世紀》對本單元有著重要意義,因為第三課既包括對前兩課已經掌握的提問策略的應用,又包含了單元教學的重難點,是提問策略綜合運用的首次嘗試。筆者著重闡述該課的教學設計。
3.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前兩課的基礎上,可以借助問題清單和表格的形式,進行多角度的提問,并嘗試通過查資料、工具書、聯系生活經驗等方式進行對基礎問題的自主解答。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梳理、統計、分析學生問題清單之后,筆者發現了一定的共性問題,即學生提問的角度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三個角度,即一些基礎性的知識、文章內容的細節,或者是可以通過生活經驗就能解決的問題。對課文的寫法、中心內容的這類問題,很少涉獵。
3.3問題原因的解析
思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這樣的問題清單,可以清楚呈現出孩子們思維的角度及需要提升的增長點。針對不同問題類型,例如基礎知識、課文內容,是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可以直接從文中提取的,是三階思維中提取信息的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容易達到。但是關于文章的寫法及中心思想這類問題,需要進行信息的提取和加工,思維含量是比較高的。特別是一些核心問題的確定,不僅建立在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礎,還要對已有知識進行遷移,同時要結合生活實際,運用高階思維,進行加工創造,達到對信息的應用。因此,基于這樣的學情,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應運而生。筆者將教學重難點定為“學會篩選核心問題,提高閱讀質量”。
3.4教學設計的思路
在第一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學習字詞,梳理文章,學習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借助問題清單,以小組合作方式,共同提煉出小組的共性問題。第二課時,按照“復習導入,提問激趣” “范例分析,提煉問題” “借助問題,品讀課文”及“策略提升,歸納總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4提問策略的培養
4.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問”。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創設提問的課堂環境,讓學生以參與者的姿態,共同探討問題。使之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一方面應當重視師生對話教學,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做到由點到面,點面結合。在選取學生問題的過程中,要考慮到面向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盡可能做到均衡發問。此外,對于學生質疑的反饋,能注重評價技巧,且可以適當給予進一步指導,在肯定觀點后可以繼續延伸問題,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同時也要藝術性地糾正錯誤觀點,引導正確的思考方向。
4.2營造氛圍,鼓勵學生“敢問”
在傳統課堂中,往往師講生聽,師講生答,容易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的現象。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消除學生心中的顧慮,讓學生敢于質疑“權威”,反思“真理”,超越“教材”。在授課過程中,運用學生“最近發展區”,在學生所學內容初步掌握的基礎上,提出介于“已知、已學”和“未知、未學”的問題,提供鍛煉思維能力的機會,發展學生思考的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4.3教會方法,培養學生“會問”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學會是前提,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提問不只是隨意提出小問號,怎么把無效問題變成有效問題,再提煉為核心問題,對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應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在想問、敢問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掌握提問的策略,具備質疑的能力。
4.4養成習慣,促進學生“好問”
習慣養成絕非一朝一夕,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養成“疑”“好”“問”的習慣。課堂上由于實際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課后繼續延伸,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進一步驅動他們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應當貫穿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讓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讓自己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質疑,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在不斷研磨教材的過程中,選擇有效的方式落實策略單元的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讓學生在“質疑—梳疑—解疑”的過程中,落實語文要素和學科素養,將之內化為一種習慣,真正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 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4-6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中心小學? 廣東廣州? 51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