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學生接觸的重要階段,此時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文章探究小學語文學習現狀,提出小學語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意識;現狀;培養策略
義務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核心內容,核心素養能分為文化基礎及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包含人文底蘊及科學精神等六大素養。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需要培養學生文化基礎,問題意識作為培養學生文化基礎的關鍵措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積極引出問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樹立問題意識,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解決語文學習面對的困難,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
一、 小學語文學習現狀
(一)學習目標、內容問題
語文新課標中對語文課程價值取向提出全新的要求,強調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及進取意識,將傳統課標的主動意識轉變為問題意識,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新課標要求轉變培養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帶著問題思考,形成自主學習及探究習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高年級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目標,讓學生在語文基礎上具有探索意識,能理解文章的淺層思維,通過深層理解讓學生認識文章深層內涵。目前,我國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對教育目標劃分不明確,導致學生問題意識無法得到有效培養,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造成不利影響。
(二)教師職業素養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教師個人素質具有直接聯系,比如,部分年輕教師剛剛執教,作為課堂活動組織者,語文教學經驗不足,語文知識整合能力不強,讓學生淺層理解文章內容,間接導致學生對文本理解流于表面,無法完成深入探究。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學習興趣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無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問題設置上較為淺顯,或者問題設置層次較深,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內容,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學習進度,按部就班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導致學習內容較為枯燥,無法拓展學生學習視野,學生對教師較為依賴,也無法形成問題意識,因此,語文學習中如何引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關注教師自身職業成長,是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二、 小學語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根據自身所在學校的情況,找到符合自身教育的模式,在問題引導過程中,應當選擇貼合學生認知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后解答問題,避免問題過于簡單或者深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此,提出以下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一)激發學生求知欲
小學生作為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群體,具有濃郁的求知欲,學生求知欲一旦被激發,便會在學習中投入大量精力。小學語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注重興趣引導,引起學生求知欲,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當注意學生問題回答,若學生回答的問題較為天馬行空,教師也不能第一時間否定學生,而是保護學生人格,認可學生回答的答案,但也要指出學生答案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能聽從教師的指導,在日后的學習中合理解答問題。比如,在小學語文《釣魚的啟示》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前,應當與學生交流,讓學生認識到釣魚過程的樂趣,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為學生展示釣魚畫面,多數小學生并未參與過釣魚活動,因此,教師可通過一些釣魚比賽視頻,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魚上鉤時的興奮感,為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做出鋪墊。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日常有沒有和家長一起參加過釣魚活動,或者有過釣魚經驗,作者將文章題目定為釣魚的啟示,你們在釣魚時會獲得哪些啟示?!苯處熛纫鰡栴},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有過釣魚經驗的同學可自行思考,沒有釣魚經驗的同學可根據多媒體工具播放的影像進行總結。教師通過這種方法引起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思考釣魚過程中會獲得什么啟示,在思考過后,教師引入文章內容,讓學生觀看作者在釣魚時有哪些體會,學生根據自身的體會與文章內容結合,形成全新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達到問題意識培養的目標。
(二)構建自由提問情景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還需將傳統課堂的距離感打破,讓學生能勇敢表達自己的疑惑,教師在課堂中會創設滿足學習目標的情景,為學生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活動引導者,可通過語言或者多媒體工具構建情景,弱化教師的主導地位,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模式下,能拓展思維,形成問題意識。教師可讓學生自省,在反思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問題,將問題在課堂中提出,教師積極為學生解答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與關注。比如,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引出值得深思的問題后,教師應當第一時間鼓勵學生,若學生引出的問題缺乏邏輯性,教師無須批評學生,而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提出這些問題,通過自身的專業能力,讓學生理清思路,找到問題答案的同時,也能為日后提出問題做出鋪墊。問題意識培養作為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當意識到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思考每一節課問題培養的意義,提出具有價值的問題,為學生構建自由提問情景,讓學生在問題意識培養中形成適合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讓學生學會質疑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經常遇到問題,教師可通過課堂講解消除學生疑慮。教師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可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將內心疑惑用語言表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問題意識。小學語文閱讀學習依靠閱讀材料,教師讓學生對文章重點語句產生懷疑,提出與內容相關的問題。比如,學習《夜鶯的歌聲》,教師讓學生在通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其中,含有這樣的語句:“人那?戰爭一開始就沒有人了。小孩不忙不忙回答,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喊,野獸來了,就都跑了?!苯處熛纫鰡栴},讓學生掌握問題的提問方法:“文章中野獸指的是誰?這種表達方式體現什么樣的情感,小孩回答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會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對文章內容再次剖析,審視“野獸”一詞及小孩回答的目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掌握文章的主旨及質疑辦法,從而完成問題意識的培養目標。
(四)提升學生基礎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通過持續性引導,讓學生形成問題意識。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當讓學生敢于提問、懂得提問方法,能善于利用問題。善于提問不只體現在提問合理及問題明確上,也能體現學生的基礎能力。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是指在適當的情景中提出,學生的提問是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反思,教師避免過多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而是讓學生通過大腦思考。教師應當讓學生掌握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究方法,若遇到的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可向教師提問。教師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讓學生清晰表述問題,也能作為課堂的聆聽者。學生通過巧妙的語言結構提出問題,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探究價值,并非淺顯的表現在知識層面,而是能由課本向生活拓展。
(五)教師自身具備問題意識
教師的職業任務是教書育人,與學生相處過程中,教師的品質會影響學生。因此,教師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過程中,也要審視自身的問題意識。教學過程中能準確把握問題,先一步對問題進行思考。教師需敢于質疑課本內容,比如,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對前人的教學方法或者教學理念進行優化,觀察前人教學理念是否存在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較為豐富,比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部分思想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依舊應用,教師需思考這種思想是否滿足人才培養需求,以質疑的眼光看待事物。世界上的事物不只有一個面,而是在探索發現中能觀察事物的另一面,比如,南半球是黑夜,北半球是白晝,有光明便有黑暗,教師可通過這種思維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本節課內容有深刻地認識,把握文章重點及難點內容,對學習資料仔細研讀,發現學習內容與過去內容的聯系,強化內容之間的聯系,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培養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抓住課本矛盾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習中的重要組成,比如《我的戰友邱少云》,該課本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到文章矛盾點,讓學生對矛盾產生懷疑,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其中:“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我忽然聞到一股濃重棉布燒焦味,扭頭一看,哎呀!火燒到邱少云身上了!”必須紋絲不動與扭頭一看存在矛盾,出現這種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是作者的疏忽,還是其他含義。通過這種問題引導,讓學生在課堂積極討論。個別同學認為:“只要小心點扭頭,敵人便無法發現”,也有同學認為:“火苗在風力下活動,扭頭看一眼,敵人以為是草在動”。通過這種方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掌握質疑方法,也能讓學生理解我國英雄人物事跡。
三、 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當讓學生由想問過渡到好問、敢問、善問。教師應當對這幾個環節引起重視,認識到現階段小學語文問題意識培養除教師個人能力外,與培養目標及內容選擇不正確存在聯系。在選擇課本內容時,應當引起學生好奇心,誘發學生求知欲,并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原則,讓學生養成善于提問、敢于提問的好習慣,學生在具有問題意識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何雄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關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1):128.
[2]徐雪飛.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5):76-79.
[3]傅華煒.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與策略[J].亞太教育,2019(5):16.
[4]鄧榮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以問題意識促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0):74-75.
[5]韓淑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