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軍



【摘要】本文由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一道思考題展開,結合三次教學改進,探討教師落實數學活動的途徑,以期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活動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93-03
筆者曾在某區新教師招聘面試中,給參加招聘面試的10位高校應屆畢業生出了一道題,題目是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111頁的思考題:如圖1,涂色部分是正方形,你能求出圖中最大長方形的周長嗎?
10位應聘者需在3分鐘之內獨立解答。有4人能正確解答出來,其他6人沒有解答出來。在交流環節,筆者詢問這10位應聘者發現,解答出來的4人中有2人在實習的時候做過這道題,另外2人是當場思考并正確計算出來的。而其他6人中,有4人試著用方程來解答,但找不到假設的未知數和等量關系,有1人猜出結果,但不知道怎樣解答,還有1人無從下手,有點尷尬。
小學生在解答這道題的時候是什么情況呢?筆者對我校五(1)班45名學生進行了課前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以上現象引發了筆者的思考:這道題難在哪兒?大學生和小學生在解決這道問題的時候分別遇到什么阻礙?怎樣突破這類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三次實踐研究。
一、第一次實證研究
鑒于前期的檢測和思考,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一)從簡單入手,做好知識和方法的儲備
教師出示兩道題。
1.求下面圖形的周長。
2.涂色部分是正方形,求大長方形的周長。
學生解答第一題時大多數運用了轉化策略,將不規則圖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順利求解,正確率達96%。第二題,部分學生聯系正方形的特征得出了正確的解答,正確率達85%。
全班匯報交流后,反思小結:在解決這兩道題的時候,我們運用了轉化的策略,可以將不規則圖形轉化成規則圖形,還可以根據圖形的特征進行平移,找到未知的條件進行解答。
(二)積累經驗,實現策略的遷移
在學生積累了方法和經驗后,教師出示前文提到的教材中的思考題,全班學生獨立嘗試解答。5分鐘后,不少學生找到了解答方法。方法一如圖4所示,方法二如圖5所示。
教師做好鋪墊設計,有利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有利于突破解決問題中的難點,讓學生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幫助思維上有困難的學生順利解決問題。但課后研討時筆者又發現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多數學生思維固化,只是按教師給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沒有其他有個性的想法;二是因為思考題的條件和問題相對復雜,還有不少學生在嘗試解答思考題時表現出無所適從的樣子,學生未能體會教師的良苦用心。
二、第二次實證研究
依據前面的實踐和思考,筆者確定了自主嘗試、適時點撥、轉化思路的想法,再次設計教學過程。
(一)嘗試解答,尋找問題
教師直接出示思考題。學生讀題、讀圖,弄清題中的顯性、隱性條件和問題后嘗試解答。教師統計學生匯報的解答情況,發現只有極少數學生能解答,絕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困惑的樣子。教師詢問學生:“你在解決這道題的時候感覺困難在哪兒?”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困惑:“主要困惑是這道題大長方形的長和寬都不知道,所以求不出周長。”
(二)適時點撥,轉化思路
在學生說出了困惑后,教師適時點撥:既然長和寬都不知道,我們能不能轉化一下思路,找一找長和寬的和呢?學生再次嘗試尋找長和寬的和,有學生自然想到把27或19分成兩部分,或者將圖形重合后再進行旋轉、平移,從而找到“27+19”就是大長方形的長與寬的和。
(三)反思總結,推廣思路
教師提問學生:“剛才在解決這道題的時候,我們采用了什么方法?以前我們用過這種方法嗎?”學生自然想到教材中這道思考題:如圖,正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你能算出剩余部分的面積嗎?這道題通過找半徑的平方來求圓的面積。
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從無思路到有思路,有效地分解了解決問題的難點,感悟到可以通過轉化思路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效果顯著。然而這樣的教學又給筆者帶來兩點思考:一是大部分思路不是學生自己實踐探索得到的,而是教師告訴他們的,教師的“引”和“教”的痕跡過重;二是不少學生在找長和寬的和的時候又遇到了阻礙,于是教師再次進行指導,一節課下來,教師和學生感覺很累,部分學生還是很迷茫。
三、第三次實證研究
基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實證性研究以及反思,筆者開展了第三次“基于證據的教學改進”課例尋證之旅。
(一)初探,尋找證據之源
“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道非常有挑戰性的題目,你們敢接受挑戰嗎?”接著,教師出示讀題任務。讀一讀: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是什么?指一指:涂色的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大長方形的周長在哪?“明白了條件和問題,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給你兩分鐘時間試一試。”教師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決問題,在巡視中選取學生作品:①27-19=8(cm),19-8=11(cm),(27+8+11)×2=92(cm);②假設正方形邊長為某個數,19-3=16(cm),27+16+3=46(cm),46×2=92(cm)。教師統計數據:“做出來的同學請舉手。”共有4人做出來了,還有41人沒做出來。教師詢問不會做的學生:“你們在嘗試時遇到了什么困難呢?”學生有的說找不到數量關系,有的不知從哪開始……
(二)再探,尋求證據之道
“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個小助手,讓它來幫幫你。”教師說罷拿出學具,提出活動要求:同桌兩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學具移一移、擺一擺,看看有什么啟發;同桌說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學生結合學具進行操作,紛紛表達想法。
生1:因為大長方形的周長是指這一周的長度,我就用這兩根小棒來測量,把兩根連起來后量它的長,發現多出來一部分,我就把它剪下來,放在寬的位置,正好合適。
生2:我把19厘米的小棒平移下來,發現和27厘米的小棒重合了一部分,重合的部分剪下來正好是正方形的邊長,也是長方形的寬,所以……
生3:我直接把19厘米的小棒剪成兩部分,根據正方形的特點,把這部分旋轉、平移放在長方形寬的位置,再把短的小根平移下來。
生4:直接把27厘米的小棒剪成兩部分。
結合作品進行全班匯報交流,學生理解了(27+19)×2的含義。教師再讓會做的學生舉手,已經有43人會做了。
(三)三探,尋求個性之理
教師展示:①27-19=8(cm),19-8=11(cm),(27+8+11)×2=92(cm),詢問學生:“你是怎么想的?有疑問嗎?‘27-19是什么呢?‘27-8=11呢?”相機在圖中標注8cm和11cm,引發學生質疑。接著,教師借助學具帶領學生移一移,追問:“剛才他認為8cm就是正方形的邊長,其實這是一種假設。那假設正方形邊長是5cm、10cm呢?大長方形的周長還會不會是92cm呢?”先假設正方形的邊長,再列式算出大長方形的周長:分別假設正方形邊長是3cm,5cm,10cm,15cm,教師展示幾幅周長相等但是邊長不等作品,追問:“邊長不同,為什么周長都是92cm呢?這里有什么秘密呢?”隨后通過幾何畫板演示圖形縮小以及圖形放大的情形,提問:“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不變?為什么長和寬的和不變呢?”最后演示驗證,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周長和正方形的邊長沒有關系。
四、課后反思
(一)大學生和小學生出現解題障礙的原因
大學生通過多年的學習和積累,會產生一定的思維定式,就這道題來說,因為大長方形的長和寬都不知道,他們第一反應就是設其中一個為x,用代數的方法解決問題,但缺少已知和未知之間的等量關系,給解題帶來阻礙。小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因為題目缺少直接的條件,且理解題意比較困難,學生思維比較單一,策略意識不強,所以容易出現湊出結果等情況。
(二)操作實踐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結論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逐步積累的。
在第三次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操作的工具以及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了道理,感悟了方法,積累了活動經驗,與前兩次教學相比,教師有效地組織操作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尤其是當拼擺有困難的時候,學生主動把小棒剪開,更加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三)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進階過程
在三次實踐研究和反思中,我們不斷地尋求學生的學習證據,用證據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思維狀態,不斷改進教學設計,改進學生學習的路徑,努力讓學生與數學從對立走向對接,讓課堂成為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生交流方法的場所,使教師和學生都得到發展。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