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琴
摘 ?要: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自我完善和自主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需由“解剖師”轉變為“引路人”,讓學生以課堂主體的身份進行思考、分析、交流與探討等活動,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熱愛學習。本文就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一問題做出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在應試教育理念統治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中,絕大多數教師只是以口頭講授的方式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課本內容的灌輸。在這種被動式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低迷,課堂教學質量難以提升。對此,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索,要求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究者,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始終樹立與時俱進的生本教育理念,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性閱讀搭建橋梁、創造平臺,使學生在經歷質疑、思考、討論、探究等一系列活動的過程中自發地投入學習、解決問題,進而發展智力、提升素養。
一、恰當創設問題情境,培養主動參與意識
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之初,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以便在調動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之初,我對學生說道:“《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先生對它的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課文就是改編自《史記》。”隨后,我板書了課題:“將相和”,并向學生問道:“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將‘相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他們是怎樣由不和到和的?”……待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疑問后,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并從中尋找答案。如此,通過在課堂教學之初恰當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自覺投入到了課堂學習活動之中。
二、探求最佳教學方法,做好教師角色轉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求最佳的教學方法,做好自身角色的轉變,在教師傳授和自主探究之間謀求最佳平衡,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逐步走上富有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途徑。
以《丁香結》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我利用幻燈片出示了如下問題,以供學生交流探討:1.研讀課文的第1—3段。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樣的?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花的?2.研讀第4自然段。思考: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表現雨中的丁香?怎樣理解作者引用古人的詩句?有何作用?3.研讀第5自然段。思考:丁香結有何象征意義?作者為什么將丁香花比作丁香結?4.研讀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對丁香結是什么態度?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答案的對比,并針對每一小組的回答給予相應的鼓勵和點評,如此便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師生及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三、滲透自主學習方法,高效獲取所需知識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行知先生也曾談到:“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由此可見,“會學”比“學會”更加重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既離不開自身的經驗積累,更離不開教師的及時引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在適當的時候將自主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高效地獲取所需知識,并最終將學習的方法轉化為學習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通過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比較、歸類和聯想,以此來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其次,由于語文有不同的文體,針對不同文體的學習方法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每種文體的學習方法,這樣便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此外,教師還應在平日里帶領學生總結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知識點。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一下標題的作用、細節描寫的好處、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模板等等,這樣學生在做閱讀理解時便可以更輕松。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出發,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對課堂教學的理念、方式及內容進行積極地創新與整合,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鼓舞者的角色,讓學生主動質疑、思考與探究,培養學生探求新知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查吉火.基于自主學習模式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7):53-54.
[2]秦文瓊.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