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國歷史教學必須要注重創新,通過在歷史課程中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本文主要對歷史教學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歷史教學 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 弘揚
我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頒布,提倡要加強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教育工作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勞動、愛學習的長效機制,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鍛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當前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融入和挖掘,并做好在歷史學習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
一、大歷史角度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烙印和文化基因,這些獨特的文化基因和都需要根據中華文化特定的氣質進行解讀,而所謂傳統文化的氣質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形成我國特有的人文精神。修齊治平、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人為本等精神,都是幾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也為中華民族的不斷進步、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從微觀方面來看,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都會受到愛國、自強以及誠信等價值觀的影響。
從大歷史角度來看,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總體性的坐標體系,需要通過對坐標流向的觀察和判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發展特點,批判性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吸收。當前,大學生群體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反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度不足,精致利己主義思想明顯。而大學生本身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者和核心力量,更是祖國和民族發展的未來,所以需要將高校歷史學習作為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一個陣地,通過對歷史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提煉,來提升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效果。
二、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教育意義
具體來說,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審美素養以及仁愛精神等方面。
1.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包括“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品格。這些精神是促進民族統一、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在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德高望重的人物和事跡,這些都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素材,也是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內容。
2.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美學內容。傳統文化中所說的“文”原本指的是錯畫,是一種紋理的交叉狀態,也就是花紋。所以“文”也是美的含義。現代漢語中“文”的含義被曲解,出現很多引申義,除了美之外,還包括制度、文物典籍等。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注重倫理道德的建設,同時也非常重視審美素養的培養。通過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完美人格,正如孔子所說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所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3.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而儒家思想提倡仁愛精神。在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是基礎,“愛”的思想是主旨,通過對仁愛精神的推行,有利于家庭、父母以及子女間的小愛進行擴大,并進一步推廣形成大愛,進而推廣到自然,乃至整個世界。這種博愛的理念便是“仁愛”?,F代教育中,過于重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學習,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人的意志、認知以及情感等方面進行關注。人的成長過程中,只有不斷追求真善美,才能夠完善自己,提升素養。
三、歷史教學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路徑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我國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審美素養和仁愛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傳承傳統文化的路徑進行研究,并根據歷史教學規律,加強教學體系的構建。包括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內容的甄別工作,以及通過一些因素轉變歷史教學方式等。
1.教學內容中融入傳統文化
歷史教學中包含很多傳統文化內容,如何對這些內容進行挖掘和融入,是當前歷史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需要先做好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分類和歸納工作,以便于傳統文化與歷史課程的融合。一般來看,我國傳統文化主要分為傳統文學、傳統藝術以及傳統思想道德。教師在對這些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提煉,結合課堂實際合理選擇相關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程的吸引力。
比如,在學習“開元盛世”這部分內容時,其中涉及很多唐朝的文化。我們知道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思想文化開放,為官者清正廉潔,國家經濟繁盛,甚至夜不閉戶。教師在講解時,可以融入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思想,把唐代的文化特征體現出來,讓學生做到傳承和發揚。
2.做好傳統文化的甄別工作
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關鍵。但是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優質和消極的文化并存,因此必須要做好甄別工作,應當選擇積極的文化元素融入歷史教學中,同時去除消極的思想內容。
我國歷史教材中的很多章節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優
秀傳統文化內容,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參考。針對這種情況,在歷史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這些內容,加強對傳統文化精華的挖掘,并在實際教學中將其融入其中,提升二者間的融合度,促進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比如,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涉及很多具有民族氣節的歷史人物,如岳飛、文天祥。教師可以通過挖掘這些歷史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質,對學生進行教育,提升學生辨別真、善、美的能力,同時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
為了實現在歷史教學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需要對當前歷史教學的方法和內容等進行創新。從當前教師歷史教學開展的情況來看,大多教師仍然采用應試教育的模式,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為主,導致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興趣不足,而且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傳統文化與歷史教學的融合。因此,教師需要轉變當前的歷史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加強對歷史課程設計的創新,在教學中需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做好輔助教學的課件。教師還要善于應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工作,使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升學生傳統文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都具有重要作用,還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同時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歷史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同時需要做好傳統文化的甄別工作,去除糟粕,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保證對我國文化的有效傳承以及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臧峰宇《文化自信的歷史傳統與時代品格》,《前線》2020年第6期。
[2] 從春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紅旗文稿》2020年第11期。
[3] 符穎《中職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探究》,《科學咨詢》2020年第23期。
(關艷珍,1981年生,女,漢族,山西交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