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群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國家對人才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數學在高中課程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位置,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教師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就要革新自身陳舊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現階段學習水平以及數學邏輯層次出發,在教學中運用“問題—互動”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互動教學
引 言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科核心素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涉及范圍較廣,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這六大核心素養,學生只有具備這些素養,學習數學才能夠更加順利,數學成績才能獲得提升。“問題—互動”教學模式是近幾年在數學課堂上新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其致力于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一.應用“問題—互動”模式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新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改革,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一方面,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好壞,不關注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然而,教育的關鍵在于促進學生的綜合 成長而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學習是一個舉一反三的過程,教師只注重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成果,忽視教學內容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一直無法提高。另一方面,過去的教育要求使得教師一直采用陳舊的教學方式,教育觀念與教育發展的需求并不契合,教師在課堂上不斷開展教學,學生卻是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過于機械化及程式化,高中生的課業負擔本身就非常重,教師如果長時間如此開展教學,會降低學生學習熱情,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或是厭學心理,學習成績很難提升。
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性非常強的課程,也是一門十分考驗學生天賦的課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天賦有一定差別,理性思維較強的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理解課本內容,但是理性思維較弱的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很難理解課本內容,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重視豐富學生數學知識儲備,忽視能力培養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那么數學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短時間內很難提升。教師要確保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新課標理念相契合,必須從能力培養出發,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具備較好的數學學習能力。
要想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就要發揮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能力。“問題—互動”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其意義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高中數學知識的整體性較強,知識點相互串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就要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的整體情況。然而由于學習時間過長,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學了后面忘記前面”的狀況,為了減少甚至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教師需要改變自身的教學習慣以及教學方式。大多數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的時候,將教學重點放在新知識教學上,將舊知識復習放在期中或是期末總復習中,學生學習的科目多,課程內容繁復,自主學習時間少,教師和學生都忽視復習的重要性,這是學生出現“邊學邊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兼顧復習舊知識以及學習新知識,通過舊知導入新知,運用“問題—互動”的教學模式,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做到學習新知與復習舊知并重,避免學生出現“邊學邊忘”的情況,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平衡新知識教學以及舊知識復習之間的關系,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法,復習知識的最好時間是學習知識一小時之后、學習知識一天之后以及學習知識三天之后等。按照當下課程安排,教師只需要在第二天的課堂教學中對前一天講過的課程知識進行復習就能夠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而且因為復習的知識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復習的時候只需要用很短一段時間喚起學生的記憶,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動力,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時,必須從學生興趣點出發,激 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并以綜合素質基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問題—互動”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探究欲望。高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十分單一、枯燥,就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幾何這類抽象性比較高的知識時,教師如果一直依照課本內容進行理論,短時間內學生還會有一定興趣,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因為課程內容過于復雜以及教師講解過于枯燥等原因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教材,尋求教材與學生生活及興趣能夠結合的地方,寓教于樂,幫助學生找到正確學習數學的方法。
二、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在問題—互動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發揮“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初中的數學課程學習是進行高中數學課程學習的基礎。高中生學習數學與小學生、初中生有較大區別,相較于小學生、初中生來說,高中生學習數學主動性更強。高中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數學習題來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學生在數學問題的引導下進行相關探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也得到了培養,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愈加明顯。
數學學習是一個持續且長久的過程,教師設置習題練習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簡單學會如何解答此道題目,而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做題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點,并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將數學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既能了解不同數學知識點的鮮明特色,又能夠實現對其的整體把握。這樣能夠紓解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點的畏難情緒,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函數”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是通過“問題”開展教學,首先,通過設問進行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迅速集中注意力投入數學學習中。教師要注意對函數知識點進行區分,避免學生將相關知識點搞混,如“直線與方程”和“圓與方程”這兩大知識點之間有很多相似點,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也非常明顯。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兩個知識點的內容進行區分,通過提問以及互動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兩個知識點之間的差異以及相似之處。
(二)確定問題以及互動的主要方向
高中數學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確保問題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在數學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意識及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捋清數學學習的思路、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明確這個問題所包含的知識點,不能盲目提出問題,如果問題包含的知識點過于繁雜以及聯系性不強,可能會導致學生混淆知識點,反而得不償失。
此外,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需要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破過去沉悶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的興趣點為教學起點,營造不一樣的課堂氛圍。“互動”模式可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達到這一目的,“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都是目前課堂上最為常見也是教學效果最為突出的互動模式。這兩種互動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上主要表現為: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或者抽查學生回答問題;在帶領學生復習知識的時候檢查學生的筆記或者讓學生交換筆記互相查驗,或者互相講解題目,必要的時候還會讓學生上講臺代替教師進行習題的講解。這些互動模式都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講解“集合與函數”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將相關知識點進行大致講述之后先讓學生進行相關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運用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的理解,通過良好的互動以及問題的展示,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課程內容的理解。
(三)將“問題”與“互動”完美結合
“問題—互動”的教學模式是一個整體,其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不能刻意將兩者分開,任何單一的教育模式時間久了都會導致學生厭煩及疲倦。相關實驗表明,將兩個導向性較強的教學模式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問題—互動”教學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單獨來講,問題的設置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強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主體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不是完全不發揮任何作用的。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認真進行思考及選擇。在選擇問題時,既要保證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知識點的考察也要與教師的教學進度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問題”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作用。
“互動”是為了轉變過去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家獨大”的局面,改變教師主體性過強,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接受教學的狀況。通過新的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改變過去沉悶的課堂氛圍,進而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因此,將這兩者合在一起,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互動”教學模式,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以及數學綜合能力。教師要徹底轉變過去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置于數學課堂的核心位置,以“問題”促自主,以“互動”促和諧,并將兩者緊密的、有效的結合,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得到不斷發展,邏輯思維以及數學綜合能力能夠更上一個臺階,繼而取得更加優秀的數學成績。
同時,教師在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大部分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其缺乏邏輯思維以及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對高中生學習數學產生了較大影響,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把數學課程中原本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長期堅持能夠使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固有的印象,方便學生記憶知識點,通過串聯知識點充實自身的數學知識儲備,從而提高自身的數學成績。
高中數學知識點比較分散,框架并不完整,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連接比較緊密的內容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匯總以及知識梳理,通過習題對應讓學生完成查漏補缺工作,讓學生逐漸掌握所有重要以及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以及自覺學習意識,提高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四)“因材施教”的對學生進行教育
新穎的教學模式盡管能為高中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數學學習不僅依靠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學生天生的理性思維也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在運用“問題—互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時候,在問題的選擇上,不僅要兼顧問題的合理性及科學性,還要從學生的學習水平出發,從學生個體性出發進行選擇。教師的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有一定差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能只從自己教學進度出發,應該從班級中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進度出發。班級是一個整體,針對學習進度過慢或者過快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利用微課等信息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不管運用何種教學模式,都要從學生自身學習進度以及學習能力出發,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急功近利”,要在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的同時最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結 語
提升高中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數學教學觀念,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數學綜合能力為導向,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問題—互動”的教學模式,活躍數學課堂氛圍,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劉亞利.正方體截面問題的幾何作圖法及案例分析——淺談《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數學課堂[J].新課程(中學), 2019(4):58-59.
[2]杜劍南,王鑫.圖形直觀在“函數及其表示”中的呈現——以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與北師大版教材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3):44-47.
[3]楊宗敏.立于神而利于形,形雖散而神必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和數學高考試卷一致性探討[J].數學大世界(上旬刊),2020(4):6.
[4]本刊編輯部. 廣西普通高中數學學科基地建設柳州高中數學課程基地與數學文化課堂教學研討會暨第六屆新青年數學教師發展(廣西)論壇成功舉辦[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