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摘要:簡要探討關于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古文、小古文教學及其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一些問題,并給出一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小古文 ?傳統文化
引言
本文將集中探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古文及小古文教學的相關問題,了解小古文教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互生價值,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給出一些關于教學上的看法。
一、什么是“小古文”?
1.“文言文”的概念
要想了解“小古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文言文”。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文言文”中第一個“文”即通假字“紋”,取“修飾”之意。“言”,意思為“寫、表述、記載”,所以“文言”就是指修飾過的語言。第二個“文”是指“作品、文章、文種”。所以“文言文”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態地保留在文言文中。
2.“小古文”的概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與內容”第7條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小古文”即“淺易文言文”,是2006年《小學語文教師》主編李振村老師提出的概念。“小古文”具有文字凝練、節奏鮮明、論述精辟、思想豐富、言語智慧的特點,是適合兒童閱讀的,淺顯易懂的,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囊括生活哲學、愛國責任、言語智慧、勤奮精神、讀書方法、藝術體驗、科學發現等多方面知識,融合了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承載了豐富的美學元素。
3.部編版教材中的小古文及其特點
部編版教材中的小古文通常選用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小故事,或者經典名篇的小片段。從年級分布看,中年級有5篇,高年級有8篇。選文最少30個字,最多100個字左右,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體現了統編教材“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的雙線編排思路。
(1)教材中的小古文篇幅短小,語言凝練,比現代文更講究聲律的抑揚頓挫、起伏有致,且敘事曲折,故事性強,富有生活氣息,非常適合誦讀積累。
(2)教材中的小古文字、詞、句用法考究,語言簡潔、概括、形象,蘊含的內容、語言、情感、文化等思想精髓為訓練學生思維搭建起文本平臺,為小古文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訓練提供了內容的保障。
(3)教材中的文言文承載了豐富的德育和美學元素。小古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引領和促進學生道德發展和審美鍛煉的過程,是教師教文育人,學生讀書做人,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
二、小古文教學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互生價值
1.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指我國祖先以及勞動人民世世代代在日常生活中繼承發展的、民族特色鮮明的、歷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其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例如: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其主要特點是代代相傳、鮮明的民族特征、歷史久遠、博大精深。同時,我國傳統文化內容是還包含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琴棋書畫、十二生肖;農民起義等等,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面貌的民族文化。
2.為什么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孕育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各環節。 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必然要求。”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說過:“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從語文能力、語感、語文修養、語文常識等多個方面對自身語文素養進行提升,可以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美學教育。民族的延續和發展,須植根于優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
3.小古文教學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互生關系
《小學語文部編版課程標準(2019)》中課程總目標中指出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和體現,文言文是古代通用的,蘊藏著中華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因此,要想了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就有必要學習文言文,積累豐富的文言知識。小古文就是適合學生閱讀的、淺顯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小古文不但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本身也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落實“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課標教學要求上,小古文有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要地。
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補充與豐富了語文教材,也給塑造和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情懷素養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重視小古文教學研究,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鑒賞的水平和質量,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更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情感。
朱永新提出:“教育在本質上是對于人類所創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覺傳承活動,這個傳承不是全盤的,而是有選擇的,是在對各種思想文化進行一番審視、選擇和編纂之后,才納入‘以文化人’的教育體系中的。”小古文是中國思維、中國智慧、中國情懷、中國美感、中國氣派、中國意識的具化體現之一,是一味不可不享的精神食糧。如何真正做好小古文教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工作,我們小學語文老師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王永林:《統編教材小古文教學的價值分析及策略探究》,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9(11~12)。
[2]蔡麗斌:《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小古文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9)。
[3]季萍:《浸潤中華傳統文化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考試周刊,2019(S1)。
[4]顧健:《開啟“小古文”教學之路 讓古典文化潤澤兒童心靈》,小學教學研究,2018(04)。
[5]黃春鳳:《小學語文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中華辭賦,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