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歷史哲學,理論創新,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03-0032-03
2021年是《歷史教學》雜志創刊70周年,應編輯部之約,借此機會,回顧一段普通讀者與學術雜志之間的因緣際會,心中充滿了無限崇敬和感激之情,囿于眼力所限,文中所言,不當之處,敬請大家諒解。
一、一個好讀者遇著一本好雜志,就是讀者的好福氣
古人云:“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期刊正是這公器的有效載體。個人認為,學術刊物的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擔當社會責任、引領學術發展、培養學術新人。如今,已走過70年風雨的《歷史教學》可謂史學研究期刊界的楷模,一直擔當著應有的社會責任,引領著歷史教育的學術發展,培養了一代代學術新人。70年來,眾多讀者能遇著《歷史教學》雜志,伴其成長,也是我們讀者的好福氣?!稓v史教學》創刊于1951年1月,成功辦刊的背后,在于她選擇并堅持了一種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探索相結合的辦刊理念。70年來,一直堅守自己的學術品位、價值追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辦刊之路。
1.扎根教學實踐。長期以來(尤其自2007年改版以來),《歷史教學》一直關注中學教學研究。設置的“命題研究”“教學研究”“教學隨筆”“聽課隨筆”“教學設計”等欄目,大都緊密貼近教學一線,解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內容鮮活,案例豐富,可讀性強,廣受讀者好評。
2.關注學術前沿。歷史教學的發展,需要及時追蹤學術前沿。《歷史教學》長期設置的“專稿”“進修資料”欄目,定期邀請學術名家介紹歷史學、史學理論、教育學等相關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幫助讀者開闊學術視野,把握學界動態。
3.引領學科發展。《歷史教學》適時開辟“專題討論”欄目,推進教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比如“新課標下多種版本教科書異同比較”“史料教學”“一節好課的標準”“研究性學習”“教學立意”“同課異構”“史料實證”等專題討論,可謂選題前沿、討論熱烈、啟人心智,收到良好效果。
4.助力專業成長?!稓v史教學》近年來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創性的欄目,如“中青年學者訪談錄”“特級教師訪談錄”等,對活躍在當前史學研究前沿的新生代學者、中學特級教師群體,全面展示最新的史學研究成果、最鮮活的成長經驗,受到讀者的關注和喜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一個好作者遇上一個好編輯,就是學術的好福氣
20世紀90年代,在大學讀書期間,我初次接觸到《歷史教學》雜志,對其充滿了崇敬之情。直到2006年到華東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才與《歷史教學》雜志有了更為深刻的接觸,至今已有15個年頭。記得開學之初,我的導師聶幼犁教授就要求研究生首先要翻閱本領域內的專業期刊,了解前人的研究現狀。在華東師范大學的圖書館過刊室,我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大致翻閱了自創刊以來的《歷史教學》雜志,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讀書期間,在聶老師的諄諄教導中開始慢慢思考教學問題,接觸學術研究。博士論文寫作期間,《歷史教學》更成了我必備的參考資料,今日仔細想來,我博士論文中的諸多突破點大都來自閱讀《歷史教學》的啟發。
我的博士論文選題是關于中學歷史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研究,當時我寫作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為何要提出“過程與方法”目標?其歷史學科的本體依據是什么?幸運的是,我讀到了周孟玲《英國近二十年中學歷史教育狀況及研究成果》(《歷史教學》1988年第10期)一文,文中指出,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的主旨在于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性質形成如下了解:“客觀存在的過去不復返了,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只是過去遺留下來不同形態的資料,是這些史料提供了有關過去的線索。為了尋史實、找真相……史家要鑒定材料的真偽,作不同史料的比較,判斷史料內容的矛盾成分,還得轉譯其中的思想。史料是重建過去的必要憑證,它的運用絕不是一個機械性的技術活動,同時必須要擁有與史料有關的歷史知識,活動才可以發展?!碑敃r讀罷此文,頓感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其后,我又仔細閱讀了陳冠華的《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一書,對英國的歷史教育改革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我了解到,當時的英國歷史教育從對歷史知識性質的追問入手,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方法,發展歷史思維,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英國“新歷史科”中,歷史知識不再被看成是客觀存在于過去時間中等待被挖掘出來的事實,而是人們在特定價值觀指引下對人類過去理性認識的成果。歷史也不再是以前大眾眼中認為的必須被動學習的知識載體,而是依靠特定的技能和概念去分析過去的探究方法。沿著此思路,我進一步思考西方歷史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的關系,認真閱讀了何兆武、張耕華等前輩的史學理論研究成果。進而認識到,分析的歷史哲學告訴我們在思考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要對自己的思維邏輯有一個前提批判,提醒我們學會反思歷史知識得來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分析的歷史哲學發展中,我們注意到,這種歷史領域中的認識論批判是人類思維從外向內轉折過程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領域中印證了人類認識發展的這一基本邏輯——人類在認識外部世界的任何一種努力一旦持續下去,就在某一時刻固定在對這種認識過程本身的再認識,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識的批判與反思階段。在歷史教學中,思辨的歷史哲學引導我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分析的歷史哲學則提醒我們還要注意知其所以然本身思維邏輯的合理性。西方歷史哲學從思辨到分析的轉向顯示了歷史意識的批判性進展。歷史哲學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演變,從深層上說,還展現了歷史思維批判性發展的真實圖景。只有經過哲學的批判和洗禮,歷史思維才能日漸科學和縝密,歷史教學才能走向真正理性和成熟。其后,我便發表了《分析的歷史哲學與中學歷史哲學》[《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08年第5期]、《思辨的歷史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4期)兩篇習作。在不斷反思中,我認識到,基于對歷史觀念的不同理解,會引導產生不同的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如果我們認為歷史就是簡單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那么死記硬背、被動接受就是當然的學習方法;如果認為歷史是鮮活的和復雜的,需要去體驗感受、同情理解的歷史場景和思想構圖,那么理性鑒別、主動建構就是必然的學習途徑。與西方從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到后現代哲學的發展相比,我們的歷史認識論研究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們以前的認識論研究中,很少涉及“歷史認識何以可能”,大家從不懷疑歷史認識的可能性,更不認為歷史認識是不可能的。在西方,歷史認識論研究一直是在“歷史知識如何可能”這一康德式問題主導下開展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認識論問題中,各種范疇和問題總是糾纏不清的,理清概念應該是理性思考的大前提。比如,關于證據概念,我們需要追問的是:究竟何為證據?史料是否等于證據?證據與歷史思維的關系如何?證據與問題的關系為何?證據的作用機理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同一個證據可以支持不同的結論?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歷史證據“負載”著理論,不存在傳統意義上具有客觀“硬核”的歷史證據,沒有理論便沒有證據。
回顧自己的這段學習歷程,十分感謝《歷史教學》在我研究道路上的思想啟蒙,使我真正學會了反思和思考。也十分感謝各位編輯老師的理解和支持,承蒙厚愛,至今我已在《歷史教學》發表文章十余篇,她也成為我個人專業成長的最好伙伴,培養和塑造了我的研究方向,引領我走上了專業的學術道路。我想,其他作者與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一個好作者遇見一個好編輯,得享一篇好文章,就是學術的好福氣。
三、在讀者、作者和編輯的共同努力中,保持質樸和學術
70年紀念,是一次駐足回眸,也是一次學術反思,更是一次整裝待發。對于《歷史教學》的未來發展,在此提出個人的兩點淺見:
1.重視理論創新。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反觀20世紀的英國歷史教育改革,主要得益于當時分析歷史哲學的研究轉向、布魯納發現學習的提出、赫斯特教育哲學思想的影響。的確,學科的深入發展需要理論的創新引領。建議今后可以圍繞歷史學科教學的原點問題組織專題討論,開展學術爭鳴,推動理論創新。建議嘗試發表一些理論長文,引起讀者的大思考、大共鳴,推動原創性學術發展。學科教學知識才是造就學科教師專業力量的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理論的發展創新,將會拓寬教學研究的基本視野,推動我們的教學研究從自發走向自覺。
2.關注實證研究。當下,社會的發展進步對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研究可能面臨著范式轉變的挑戰,需要我們從傳統的經驗研究、思辨研究,走向更多元的,特別是強調基于實證的、面向實際問題解決的教育研究新方向。近年來,英美歷史教育的研究重心之一就是探討學生的認知和思考,圍繞著學生應該獲得哪些歷史學科概念、學生對某些抽象概念的認知深淺、學生理解歷史的基本進程等問題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反觀我國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相關描述則略顯籠統,不利于實施,主要還是缺乏歷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測量學等相關學科的實證研究支撐。在此,建議專家學者們可以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相關實證研究,全面系統介紹國外相關的研究計劃。
清晰記得,2016年4月份,我非常榮幸地參加了《歷史教學》組織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題論壇活動,同仁交流,敞開心扉,收獲頗豐。會議間隙,我首次拜訪了仰慕已久的《歷史教學》雜志社,得到了編輯老師們的熱情接待,各位老師的親切和謙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十分驚訝的是,有著全國影響力的核心期刊,所有的編輯老師竟然擠在一間不大的房子里,四周墻壁堆滿了各種書籍和幾十年來漸已發黃的雜志。如今,數字化對紙質期刊帶來了極大沖擊,《歷史教學》編輯老師們幾十年如一日,為了歷史教育事業,兢兢業業,艱苦奮斗,確實令人欽佩。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在此,也唯愿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多給予雜志理解和支持,為了這份共同的功德無量的歷史教育事業。
最后,衷心祝愿《歷史教學》雜志越辦越好!努力辦成百年大刊、百年名刊!
編后記:初讀朱老師的文章,詫異于一個理工學院文科老師的歷史理論研究水平,后才知道其為聶幼犁老師的高足,編讀往來間退稿多于用稿,但交往如故。
【作者簡介】朱繼軍,洛陽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責任編輯:王雅貞;實習編輯:錢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