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阻擋了正常開學,師生在家上起了直播課。同時,也暴露出直播課堂的一些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預習,為直播精準“備貨”,提供資源;通過課堂互動,為直播精準“識貨”;通過知識闖關,為直播精準“驗貨”。通過這三個方面才能讓直播課更加高效。
關鍵詞:直播;預習;小組合作;質疑;互動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全國人民都在家“隔離”。2020春季開學被迫按下了暫停鍵,隨著教育部發布“停課不停學”的消息,教師們開始進入了直播間,為孩子們直播“帶貨”。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水,直播“帶貨”出現了學生不在狀態,教師不知如何精準授課等種種問題。在直播上課的大環境下,身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為學生精準“帶貨”呢?
一、 組織預習,為直播精準“備貨”
當孩子在沒有充分預習的情況下,上直播課,就猶如一名“吃瓜群眾”,看著老師自導自演,完成一場直播。而這樣的學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缺乏自主思考,積極質疑,發揮不了主體作用,很難將知識內化。同時,這樣的教學,就成了教師的滿堂灌。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起源于思考,而思考來源于質疑。筆者認為在直播教學之前,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對新課的例題進行分析、思考,得出結果。同時,學生通過預習能夠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提出質疑。教師可以讓學生提交預習觀察表,通過課前批改學生的預習觀察表,抓住學生學習的共同點,發現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挖掘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生成,整合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環節,明確教學重難點,做到學生已經會的知識不啰唆,重點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最大限度地提高直播課的效率。
例如,筆者在五年級下學期《探究兩數之和的奇偶性》的直播課中,課前讓學生自主預習課本,通過自己喜歡的方法探究兩數之和的奇偶性,并提交觀察視頻。在課前,筆者通過觀看學生的預習觀察視頻,發現92.3%學生都能夠運用舉例法得出兩數之和的奇偶性,56.7%的學生能夠還能通過實物或圖示法觀察出兩數之和的奇偶性,只有13.6%學生能夠通過說理法,探究兩數之和的奇偶性。于是,我在備課時就“輕”舉例法,“重”圖示法,最后借助圖示法,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說理法。真正做到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將學生有疑惑、有困難的地方,我們通過將知識抽絲剝繭,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內容,真正將知識內化。而通過學生課前預習新知,運用已有的知識探究新知。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學能力,還為老師直播“備貨”,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實踐資源。
二、 課堂互動,為直播深入“識貨”
數學特級教師任勇說過:“好的數學課堂有六度,課堂的參與度,教師的親和度,學生的自由度,知識的整合度,思維拓展度,練習的反饋度。”而在這六度中,參與度位居首位,可見其重要性。而我們的直播課堂,缺少了傳統課堂的空間,師生的互動是隔著屏幕的,教師無法直接看到班級學生聽課的情況,也無法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以及動作來判斷學生此時的聽課狀況,是否認真聽講了?是否聽懂了?如此超越時空及屏幕的網絡直播課,該如何通過課堂互動,為直播深入“識貨”呢?
(一)小組合作,為直播初步“識貨”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常常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中互相補充、互相質疑,一起描畫出知識的輪廓。而直播教學由于目前直播軟件的限制,該如何進行小組合作教學,為直播深入“識貨”呢?
在直播課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獨自預習了新課知識,教師在上課前的15分鐘,將在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重難點歸納成思考題發布在班級群。各小組組長可以組織組員先在自己的小組群里開設“視頻會議”進行討論并解決。小組通過點名提問組員,組內互相補充,將問題一一突破。由于直播課堂的時間有限,教師無法通過提問了解每個學生掌握的情況,這時,我們的小組長就可以通過小組“視頻會議”,將較為簡單的問題在組內鞏固消化,課程的疑點、難點讓每個小組成員在心中有個大概的框架,降低本節課入門的難度,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直播課堂中,從而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為“精準直播”做鋪墊。
(二)質疑互動,為直播全面“識貨”
學生當今的數學課堂的主角,當今學生必須要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在直播課堂前,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前小組交流討論對課程知識點有了大致的脈絡。在正式直播的時候,教師需化身為“主持人”隨機連線各小組的“主講隊員”來連麥回答課前問題。在連麥的過程中,其他小組的組員可以在評論區提出質疑,由這名“主講隊員”進行一一講解。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形成初步的知識模型,再通過課前小組討論交流構建出完整的知識脈絡。最后,學生通過課上思考質疑,評論區與連麥區的“唇槍舌劍”和“思維碰撞”,加上“主持人”的引導,讓每個學生對知識脈絡勾畫得更加具體生動。這樣的直播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成為直播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筆者在五年級下冊《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直播課中,安排學生在預習時,通過實驗,了解到利用“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而在直播課上,有一位學生提出了質疑:“如果這個不規則物體沒有全部浸沒在水里,還能用上升部分水的體積求這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全體學生的思考。這時,“主講隊員”通過實驗來驗證了當物體沒有完全浸沒在水里,它沒有全部占據了水的體積,是不能利用“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從而,總結出利用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必須滿足這個不規則物體能夠完全浸沒在水中。接著,有一位學生提出了另一個質疑:“如果不規則物體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時容器里的水發生溢出該怎么辦?”大家聽了這位同學的質疑后,紛紛在評論區寫下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我們可以把溢出水收集起來計算溢出部分水的體積;有的說我們可以將容器里的水少放一些,這樣水就不會溢出;還有的說我們可以換一個更大的容器來做實驗等。這時候,筆者就先肯定可這些同學的想法,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該怎么做呢?這時,班上就有學生連麥分享了他的想法:“在實驗過程中,確實會遇到這種情況,剛剛同學們說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其實我們只要抓住一個關鍵,就是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等于水上升的體積。而如果水存在溢出的情況,我們可以將水上升的體積加上水溢出部分的體積就可以得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而水溢出部分的體積,我們可以通過將溢出部分的水收集到容器中,再進行測量計算。”通過學生的質疑,連麥解惑,學生明白了對于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本質就是水上升部分的體積。在這堂直播課上,同學們通過課前預習、小組討論、思考、質疑、動手實驗、評論區互動等教學活動,深入學習了“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突破了“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重難點,為這一堂直播深入“識貨”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三、 知識闖關,為直播精準“驗貨”
直播課常常困擾教師的是在直播過程中,如何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呢?傳統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提問,隨堂練習監測學生掌握的情況。而直播課時間短暫,隨時還會遇到網絡卡頓等問題,該如何快速準確地“驗貨”呢?
傳統課堂教學中,我們一般會設置知識闖關來協助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我們的直播課同樣也離不開知識闖關,教師可以通過直播的評論區域以及實時的連麥回答來考查學生掌握的情況,直播課的知識闖關中的題目設置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搶答題
由于直播課的時間有限,同時又受到網絡的限制,教師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設計幾道搶答題,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快速地在評論區寫上答案,教師對回答出正確答案的前幾名同學給予加分獎勵、點贊。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了解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為我們直播課“驗貨”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例如,筆者在《因數與倍數》的直播課中,設置了這樣一道搶答題:“你能寫出48所有的因數嗎?請你在評論區寫下你的答案。前10位寫出正確答案的同學給予加分。”當學生收到這樣的指令后,紛紛在評論區進行留言,豐富了直播課的互動,把傳統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搬到了直播課。同時,利用前10名寫出正確答案的學生進行加分的形式,還豐富了直播課堂的“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直播課中。最重要的是,老師可以通過查看評論區的答案,檢查學生對于本知識點掌握的情況,及時捕捉住錯誤答案,進行解答。
(二)說理題
現在學生的通病,就是能大量舉例說明,但不會說理,只有會“說”才算真正將知識內化。說理不但能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能通過“說”來抓取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閃光點和暴露出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盲點。在直播的過程中,教師們可以通過直播連麥的方式,讓學生說說是如何分析題目、解決問題的。同時,在連麥的過程中,其他的同學也可以通過直播的評論區,提出疑問、質疑,在教師和連麥的學生的交流中,從而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做到為直播精準“驗貨”。
例如,筆者在《兩數之和奇偶性》的直播課中,設置了這樣的一道說理題“30名學生要分成甲、乙兩隊。如果甲隊人數為奇數,乙隊人數為奇數還是偶數?如果甲隊人數為偶數呢?”大多數學生剛剛看到這道題目的時候,不能夠一下子判斷出解題的方向,導致在評論區寫出答案的同學人數較少。這時,筆者就邀請已經有答案的同學進行連麥解答,在解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先分析題目,得出本題的等量關系式為甲數+乙數=總人數。由于總人數30為偶數,當甲數為奇數時,等量關系式改為奇數+乙數=偶數,這時就可以推導出乙數為奇數。通過連麥同學的解答,大多數學生明白了解決本道題的關鍵。由于本道題有兩個小題,分析甲隊的兩種情況,在解決第二種情況時,就可以利用搶答、連麥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來再次“驗貨”。
總之,為了直播課更高效,教師需精心組織學生預習,了解學情,為直播精準“備貨”;教師需通過設計課堂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學會質疑,為直播精準“識貨”;教師需設計知識闖關,讓學生在搶答題和說理題中,為直播精準“驗貨”。在5G時代,直播課堂將會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我們的教師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為學生精準“帶貨”。
參考文獻:
[1]趙國平.以學定教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中國教育學刊,2017(5).
[2]牛盼盼.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預習習慣[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
[3]王友蓮.略論有效課堂互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
作者簡介:
謝楠,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前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