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紅
【關鍵詞】小學數學;表達能力;培養策略;中高年級
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介質就是語言,在數學學習當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也需要借助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達到碰撞思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綜合素質的目的。尤其是在當前新課改趨勢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數學教學改革的第一要務。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就要重視對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及其特點,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開展針對性的培養,不斷優化學生的數學語言思維,使其能夠使用數學語言解決問題,進而對數學產生更加理性化的認知。
一、數學語言表達內涵
(一)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主要是指對數學思想進行科學表達所通用的一種語言,具體包含了抽象性語言和直觀性語言兩類,如概念、符號、公式、圖形等等,同時還可以總結為符號語言、文字語言以及圖形語言。
(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語言的表達則是使用基本的數學語言將數學問題中包含的各類符號的意義等轉化成內容規范、科學且被所有人認同的口頭語言。而這項表達能力則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當中使用數學語言對相關數學問題進行準確闡述的基本能力。即學生可以有效應用該項能力對自己的數學思維、思想、規律等進行表達,并能夠與人進行流暢、完整、合乎邏輯的數學交流,最終達到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通過構建情境激勵學生表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改變自身的教學觀、教材觀,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不斷實現互學互教,相互之間形成一種學習共同體的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具生成性和動態性,實現師生共建。
例如,在教授“認識分數”的過程中,當學生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明確其具體含義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拿出兩個盒子,先從左邊的盒子當中拿出一個彈珠,說這個彈珠是這個盒子中彈珠總數的1/5,然后再從右邊的盒子中拿出一個彈珠,說這個彈珠是這個盒子中彈珠總數的1/8,大家想一想左右兩個盒子當中的彈珠總數是多少,哪一個盒子的彈珠數量最多?通過這個問題啟發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最終讓學生使用學過的分數知識說出左邊盒子的彈珠數是5,右邊是8,右邊要比左邊的多出3個。
或者在教授“除法”時,教師就可以創設出這樣一個情境:豬八戒聽說花果山的蘋果成熟了,所以就想問大師兄討要幾個嘗嘗,但大師兄這時卻提出了一個難題,問八戒‘這里有六個蘋果,如果我們兩個平均分,你能吃幾個?八戒聽聞摸了摸腦袋陷入沉默,所以大家能幫八戒解決這個問題嗎?由此通過這一問題促使學生樂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找到其中數量關系的同時還可以有效解決問題。
這種運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能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下探究知識,既會使學生感覺到學習的趣味性,還能激發其使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表達能力。
(二)引導學生用語言清晰表達知識形成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照教材的基本特點,通過組織相應的操作活動,讓大家在動手實踐操作后運用數學語言將其過程表達出來,從而使知識的獲得過程能夠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
例如,在教授“長方體體積和與容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出這樣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把24個長方體木塊(各1立方厘米)擺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一邊讓其操作,一邊將長方體的長、寬以及高說出來,教師將其分別記錄在黑板上,再引導學生對長、寬、高和體積之間的關系進行觀察,邊計算邊進行比對,明確長方體所占據的體積單位數與這三者的乘積正好相等,再讓大家運用數學語言將其敘述出來。或者在教授“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可以先讓學生做出并展示一個能夠活動的長方形,然后再讓大家將其拉成一個不同樣式的平行四邊形,明確其中變和不變之間存在的關系,由此更好地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面積計算公式。
(三)選用適合學生表達的內容
一是結合身邊的事物表達。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活動還基本停留在具體事物上,所以在選擇表達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結合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教學。比如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買零食、買學習用具等計算自己每周的零花錢數量,或者通過每月的用電量和付電費計算自己家里的單位電費,從而促使其應用生活經驗進行交流,以便在解決大家感興趣的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表達欲望。二是要有的放矢地表達。具體就是要保證學生表達的質量,要完整、準確、具有邏輯性。這需要學生掌握足夠的數學用語,在明確數學概念的基礎上開展,教師給出的指令也必須明確。例如,在教授“倍數和因數”時,教師要先讓學生明確倍數與因數的概念,然后再使用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這種模式進行表達,進而掌握兩個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在明確知識內容的同時掌握相應的表達技巧。
(四)引導學生用語言理清解題思路
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在中高年級教學當中經常有很多依照題意列式子的問題。雖然大多數學生都能直接將其列出來,但卻無法準確說出那些式子所表達的含義,也不能將自身的思維過程清晰地表達出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表達明確相應的解題思路。
例如,已知自行車運動員每天必須騎車訓練10h,每小時會騎行300km。某位運行員連續訓練了20d,請問他一共騎行了多少千米?對于這一問題,很多學生列出的式子都是(1)10×300×20;(2)10×20×300。對于這兩個解題思路,學生一般都可以簡單說其思路,(1)即先求出來運動員每天一共騎行多少千米,然后再求出20天一共能夠騎行多少千米。(2)先求出20天一共要訓練多少個小時,然后再求出一共騎行了多少千米。但也有一些學生會列出(3)20×300×10 這種式子,但其卻無法進解題思路說出來,所以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如果20天每天只訓練一個小時,那么其式子就是20×300×1,如果每天訓練10小時,就可以用20×300×10來表達。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明確其中的思路,長期下去,其解題思路會更加清晰,并能夠將整個過程清晰地表達出來,達到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結語
總的來說,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所有數學教師必須重視和履行的任務,它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使用辯證的眼光對待數學問題,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選擇適合的表達內容,不斷反思教學過程,使學生可以通過語言對知識和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并解釋和敘述問題,最終達到提升數學綜合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