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莎莎
【摘要】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文章以某中職校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為例,對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調查研究,梳理了混合式教學現狀,提出了利用在線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及實施過程。
【關鍵詞】新常態? 混合式教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F230-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155-02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席卷全球,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疫情的蔓延也給教育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約有16億學生因疫情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九成以上的學生面臨學校關閉、學習中斷、考試延期等困境。疫情的沖擊對全球的教育事業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推動了新的教學模式——在線教育的發展。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師生重返課堂,教學模式是否會再次回到疫情前的傳統模式?對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前的教與學狀態,在線教育仍然可以和課堂教學并行,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方向,在線教育要從“新鮮感”向“新常態”轉變,讓傳統與創新并行,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二、現狀分析
為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全國各校均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在線課程。以福建省某中職校為例,從疫情停學至今,共開展在線教學課程達268門,參與教師數138人,學生數3155人,全校資源總量(含視頻、圖片、文檔等)約11萬個,所使用的在線教育平臺累計訪問量更是高達695萬人次。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接受與認可度如何?為更好地了解分析,筆者以福建省某中職校18級、19級、20級學生為對象展開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8份,有效率達99%。同時,對該校部分教師開展了訪談調研。
調查發現,81.45%的學生體驗過混合式教學,77.42%的學生認為線上與線下的課堂相結合開展教學是有必要的,61.94%的學生希望在線下課堂教學后能夠提供視頻、微課、測試等線上課程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85.48%的學生表示愿意每周付出1~2小時的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課外在線學習,94.35%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希望教師授課能夠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調查同時發現,只有23.39%的學生表示任課教師有頻繁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大部分學生表示教師只是偶爾使用;只有61%的學生認為學習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內容較為豐富。在訪談調研中,也有教師反映線上教學存在互動性差、線上線下內容銜接難、線上內容形同虛設等問題,對混合式教學的開展產生一定阻礙。
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希望任課教師可以積極探索并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愿意為此付出一定的課余時間展開線上學習,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相輔相成的教學互動,更好地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但在教學中頻繁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師仍只占少數,平臺上可供學生學習、鞏固知識的教學資源也有待完善。
正如吳巖司長所說:我們已經不可能“回歸老路”,混合式教學不僅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中國教學改革的趨勢所在。未來已來,我們已經在路上……
三、在線教學新常態下的中職混合式教學設計
約翰·杜威曾說過:“如果我們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我們將毀掉他們的明天?!被旌鲜浇虒W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充分發揮優勢,做好在線教學新常態下的中職混合式教學設計呢?下面筆者以中職經管專業課程教學為例進行研究探索。
1.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期待學生達到的學習效果,是引領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部分教師提出的“線上線下不好銜接,線上內容形同虛設、沒什么用”等問題,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與任課教師不明確線上教學目標有直接關系。因此,在進行混合式教學時,要對傳統教學目標進行重新整合,細分為線上教學目標與線下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活動,做到有方向、有抓手、有效果。
以中職經管專業《基礎會計》中的紅字沖銷法為例,該課程的教學能力目標為學生能夠分辨錯誤憑證,并正確使用紅字沖銷法進行錯賬更正。線上與線下的教學目標可細分為:(1)線上教學目標:(課前)能夠初步辨析紅字沖銷法的適用范圍;對紅字沖銷法的具體運用產生初步印象;提出預習疑惑點,指明線下授課重、難點;(課后)尋找知識薄弱點;(2)線下教學目標:解決線上預習疑惑點及重、難點;能正確辨析紅字沖銷法的適用范圍;正確使用紅字沖銷法進行錯賬更正。并運用游戲、微課、線上討論、課堂任務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促進線上與線下更好銜接。
2.教學過程設計
以線上與線下的教學目標為指導,由目標出發,反向設計教學過程,將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引領學生主動學習。筆者以中職經管專業課程《推銷技巧》中的“制訂推銷計劃”為例,依托“超星學習通”線上教學平臺,結合線下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
(1)教學設計前期準備
①建立學習社區,共同激勵學習
課前,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建立學習社區,創建學習打卡制度,按天評價與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可在學習社區中互相討論、答疑解惑,增強學習的積極性與趣味性;教師可通過學習社區鼓勵表現優異的學生、關注并點撥后進生,幫助學生獲得認同感,增強學生學習參與度,破解在線互動難、監管難等問題,為在線學習“保駕護航”。
②整合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該節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為推銷計劃的分類及個人推銷計劃的編制過程。線上與線下的教學目標分別為:線上教學目標:(課前)能辨析推銷計劃的分類;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個人推銷計劃的制作程序,形成初步印象;提出疑問點。(課后)尋找薄弱點。線下教學目標:解決線上預習疑惑點及重難點;正確辨析推銷計劃的分類;獨立闡述個人推銷計劃的制作程序;獨立編制簡易的個人推銷計劃。
(2)教學環節設計
①課前導學——線上教學
以線上教學目標為指導,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中推送預習任務單并上傳相關教學資源,包括微課——個人推銷計劃分類及編制程序;文本資料——個人推銷計劃編制指南;個人推銷計劃優秀案例;小游戲——個人推銷計劃分類辨析游戲;測試——預習情況測試。課前,學生以在線學習的形式展開自學,在自學的基礎上完成自我測驗。同時,可將預習中出現的疑惑點在學習社區的群聊或討論區中提出,社區內學生可以共同思考、討論。教師可通過分析資源學習統計數據、游戲及測試完成情況以及討論區中學生提出的疑惑點,評判線上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并整合、優化線下授課的方向與重、難點內容。
②課中研學——線下教學
線下課堂教學步驟包括任務布置→學生講解→教師總結→學生討論→模擬實訓等五個環節。首先,教師布置本次課程的任務,即每人根據預設情景獨立編制一份個人推銷計劃;其次,學生根據預習任務單中的安排,分小組派代表不重復地選擇本節課程中的一項知識點展開講解;再次,教師總結學生的講解情況,對于未講解到位的問題和學生疑惑之處進行重點解說,并針對本節重、難點內容——個人推銷計劃的編制程序結合學生優秀案例詳細講授;然后,各小組在聽取學生代表講解,教師總結講授的基礎上,圍繞本節課重點、疑惑點及教師課前布置的任務展開討論;最后,所有學生帶著討論中的思路進入模擬任務實訓——即編制個人推銷計劃書的環節。課程中,教師扮演同行者及激活者角色,在各小組討論期間適當參與討論,給予意見,并適時拋出問題點讓學生思考,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知識,為最終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③課后助學——線上鞏固
課后復習鞏固是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的重要環節,也是混合式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課后,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中上傳鞏固資料,包括復習闖關小游戲——對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相關優秀案例詳析——幫助知識點升華。學生登錄“超星學習通”學生端,按要求學習相關文獻資料,完成復習闖關游戲,并及時上交任務成果。教師通過批改學生任務成果、查看闖關小游戲完成情況、分析平臺中各個項目反饋數據,對每個學生進行深度知識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指導。同時,教師可在學習社區中樹立榜樣,表揚活躍度高、學習完成度好的學生,關注、鼓勵后進生學習,與學生就遇到的難點、知識升華點展開討論、答疑,達到充分互動的效果。
3.教學時間安排設計
混合式教學設計的教學時間包括線上教學時間和線下課堂教學時間。從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學生愿意在一周的時間中抽出1~2小時用于線上部分的學習。結合學生一周的學習科目,為不占用學生課余活動時間,每門課程每周的線上教學時間應不超過1小時。
線下課堂教學時間(90分鐘)包括五個環節的內容,筆者認為應該將時間重點安排在“學生講解”“學生討論”和“模擬實訓”環節。“任務布置”環節需安排5~10分鐘,若有些課程需要增加“往期知識回顧”環節,可與任務布置環節共同占用10分鐘;“學生講解”環節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成果分享,需要安排較為充裕的時間以供學生發揮,拓展思維,該環節可安排35分鐘(共6個小組),每個小組的講解時間為5~6分鐘,具體可視分組數量及講解知識難易程度而定;“教師總結”環節需要教師精煉學生講解中的知識點及疑難點,簡明扼要地進行總結點撥,此環節安排10分鐘;“學生討論”環節是學生鞏固知識、理清思路的重要環節,該環節安排25分鐘,可根據學生實際討論情況調整時間,教師從旁點撥并把握討論節奏,避免浪費寶貴的討論時間。最后,剩余的20分鐘時間為模擬實訓時間,也可適當將時間延長至課后,視學生完成情況而定。
四、結語
混合式教學是基于傳統教學的創新與延伸,通過優勢互補,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正如上文所述,在線教育已成為教學“新常態”,混合教學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但在實施過程中,其效果與預期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受生源素質、教師綜合能力、平臺穩定性等方面的影響,一線教師們需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