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安寧
摘要:創新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在思想觀念形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應當通過相應課程的實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進一步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并為后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圍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展開探究,從實踐的層面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提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以期能夠進一步通過課程教學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教學;創新思維能;培養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通過系統的課程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創新思想觀念,是新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教學目標。因此,如何將理論性強的課程進行有效改革,通過更恰當科學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在思想道德建設以及法律意識層面的發展,是一線教師和廣大教育者應當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深入研讀教材內容,以學生為本進行課程規劃,通過課程形式的創新性設計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價值性。創新能力是推動中華民族獲得進步的靈魂,也是中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不竭動力,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廣大教師應當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全新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全面革新,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更有教育價值的教學環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并通過相應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形成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更新傳統教育理念,對現有課程進行精心解讀,結合新課程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板塊化劃分,并確定不同章節的具體教學形式,通過更有策略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造能力。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道德與法制》課本中總共包含4個單元,分別以學生生理、情緒、集體以及社會等方面內容為核心進行編制,可以將課程的架構就分成4個維度或者4個層面,從身理到心里、從集體到社會,在此主線的引導下設計相應的教學環境,明確在每個單元體現不同角度的創新能力,包括教學形式創新、學生參與方法創新、學生觀點表達創新等等,讓學生在教師的創新課程中體會創新的含義,并模仿學習。例如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就可以大致確定從本班級的實際情況出發,創設全新的教學情景,將課程進行“班級化”解讀,增強學生參與感。而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可以與優質的電視節目或者當地法制建設相關的社區活動等嫁接,引導學生從身邊事關注社會法制建設等。在確定大致基調的情況下,再細化收集具體的素材。
二、充分結合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本進行課程設計,通過教學情境的創新性創設調動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在《道德與法治》初中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設置更輕松的課程教學氛圍,更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從而調動積極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教學情境進行創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制》下冊第三單元第八課《憧憬美好集體 》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置小組探究活動,圍繞“美好的集體是什么模樣”展開探討。通過這個過程引導學生了解到美好集體的主要特征,并且能夠認識到美好集體的主要作用,進一步培養學生憧憬美好集體的情感,并且樹立強大的集體意識,進而形成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同時,還可以配套其他活動進行課程效果的強化,例如與學校相應的集體性活動嫁接,例如運動會、文藝匯演、藝術節等,組織“班集體榮譽學習周”活動,設置板報活動、電影觀摩活動、班會小演講等,進一步加強對于集體榮譽感的認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積極創新,提升對集體的熱愛,增強班級凝聚力。在此過程中,通過相應環節的設置,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三、鼓勵學生積極提問,以學生為本進行課程延展,通過質疑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實效性。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組織探究性學習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問題能夠進一步提高課程的探究性,促進學生形成新知識,并通過一定的交流,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例如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制》下冊《法律為我們護航》課程實施中,教師就可以設置相應的主題引導課程教學?!胺稍鯓訛槲覀冏o航”、“法律在哪些方面為我們護航”、“身邊有哪些法律”、“未成年人為什么需要特殊保護”等等。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示范性提問,然后引導學生提問。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主題進行更多角度的提問,并且對問題進行篩選和集中性解答。也可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解答,促進思維碰撞,加強對知識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提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中的主導性。
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學生心理特征變化比較明顯,這個階段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之前,首先應當讓學生通過各種角度認識自己、認識集體、認識社會,在課程中引導學生主動發表自身的想法,并且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模式進一步加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更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性格,據此進行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引導學生獲得“最近發展區”的成長,從而促進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玲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清風,2021(02):34.
[2]呂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20(29):21-22.
[3]魏國秀.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84.
[4]嚴曉霞.淺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19(21):42.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金雞鎮初級中學 54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