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娟娟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能夠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應用語文知識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作文一直是其學習的難點,所以開展小學作文教學要結合學情,采取多樣、有效的方式來推進,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措施;觀察;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7-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7.070
小學語文課程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核心課程、重點課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點。最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特別是強調要在掌握基礎性的語文知識基礎上,初步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各項能力,寫作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所以,新課程標準對每一學段的寫作要求進行了明確規定,這就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寫作教學。寫作教學既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字詞,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但是從學生角度來說,一旦涉及作文就覺得壓力山大,感覺困難重重,總是無從下手、無話可說,這也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感覺頭疼的一個問題。新課改的理念要求和新課標的指導,實際上給當前的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作文教學的要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幫助學生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鍛煉表達,重視口語交際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作文與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說話的經驗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啟示。”這實際上道出了口語交際對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體現。在進行口語交際時,學生能夠進一步把握詞匯的應用,語法的使用,也在關注表達形式和表達技巧。表達的過程就是語言加工創造的過程,落實到紙上就是一篇作文的雛形,這會為學生寫作打下良好基礎。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要重視口語交際課程。可以根據寫作的需要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主題性的課程活動,如社會交際、家庭交際、校園交際等情境下的角色扮演,這樣既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也增強了課程的實用性,容易調動學生參與興趣。
如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在教學這堂口語交際課時,教師可以先進行語言描述和渲染:面對突發的森林火災,螞蟻們在集體大逃亡;一只可愛的松鼠不小心被樹膠粘住了,其他的松鼠紛紛過來給它喂食……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更直接的印象和火災視覺沖擊,可以用多媒體來展現相關的圖片或者剪輯好的視頻資料,然后引導學生:“如果你是大自然的一員,你身上又有哪些動人、有趣的故事呢?”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表達欲望被調動起來了,會同桌或分組進行交流,然后同一項內容的同學合作向全班匯報。為增強趣味性,學生可戴頭飾合作交流,全班同學進行補充、提問等,開展對話,說說聽后的感受。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把最精彩的片段寫下來。在學生的筆下,那花鳥蟲魚,那風霜雪雨都成了鮮活的生命。一節課下來,學生積極主動且意猶未盡,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傾聽和表達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動筆寫作的興趣。
二、注重觀察,為習作打好基礎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獲取習作材料的重要途徑。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的觀察方法,能夠為學生習作打好基礎。
(一)多感官參與
觀察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用眼睛看,而是要全面調動學生的感官,把動手、動耳、動口、動鼻等結合起來,全面去感受,這樣才可以真正了解所觀察事物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我會觀察”的指導課,拿出幾個蘋果,讓學生先觀察它的形狀、顏色等外部特征,然后近距離去聞聞氣味,摸一摸手感。最后教師把蘋果切成小塊兒讓學生品嘗味道,之后學生發言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這樣的直觀感受學生印象深刻且充滿趣味性,積極性會很高。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觀察寫下來,這對于學生來說就容易了很多。
(二)重視順序
要想觀察全面,就要有順序,否則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給人混亂的感受。所以,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觀察時要遵循一定的順序,比如方位的變化、遠近的變化、整體到部分等。對于人物觀察那就要注意全面考慮外貌、動作、神態等因素。這樣寫出來才會主次分明,言之有序。
(三)寫觀察日記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利用所學的方法積極動筆,每天堅持寫觀察日記,可以將觀察到的人、事、景分門別類,隨時隨地進行寫作,從生活中悟出哲理。這就形成了第一手素材,有了這樣鮮活的與眾不同的素材,學生寫作自然會便捷許多。
三、多組織活動,為習作準備素材
小學生作文面臨著一個“寫什么”的問題,因為總是感覺寫作就像“無米之炊”,無從下手。這實際上與小學生的日常經歷有一定關系。因為年齡較小和學習需要,小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比較單調,而學生自己也缺乏主動積累資料的意識,往往就會覺得缺乏寫作素材。對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為學生習作準備素材。
(一)利用好節日活動
節日活動一般是學生期盼已久且形式多樣的,這就是很好的素材,如每年的迎新年元旦聯歡,三八節把祝福送給母親,植樹節戶外植樹實踐活動,六一兒童節的大聯歡等。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后及時記錄自己的感想。
(二)精心組織活動
對于小學生來說,每一點經歷都是成長中的寶貴財富。教師一定要精心組織活動,認真開展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有所收獲。如組織“詩詞背誦比賽”,學生精心準備,經歷了激烈的競爭,擁有了切身的體會,從而能夠在習作中把緊張的心情、激烈的場面、獲獎后的喜悅寫得生動具體。當然,也可以組織一些學生喜歡的游戲活動、勞動活動等,讓學生明白素材就在身邊,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將閱讀課與習作有機結合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也有極大幫助。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系。”閱讀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認識,更能夠積累寫作素材。所以要重視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在讀中積累語言
1.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課文語言,引導學生平時就注重積累,整理好詞好句、精彩詩篇、名人名言等素材,并且及時復習,在用時才可能“文如泉涌”。如在進行《索溪峪的野》一課學習時,課文語言優美,詞匯豐富,如“隨心所欲、綿亙蜿蜒、亭亭玉立、浩氣長舒”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理、積累,隨后鼓勵學生應用詞語進行造句,提升學生應用能力。
2.通過背誦積累語言。背誦是學生積累、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學生只有積累大量優秀的詩文詞句,實現“量”的豐富,才能充分地吸取其中的精華,從而充實自己的語言。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指導學生背誦課文也是潛移默化地指導他們習作。
(二)在閱讀中提升表達能力
寫作不僅需要素材,表達的方式和手法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作文的質量,所以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方式,提升表達能力,在自己的習作中嘗試運用這些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更加鮮活。如課文《山中訪友》中有這樣一句話:“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作者把鳥兒、露珠當作人來寫,充分表達了作者與這兩位朋友之間的默契和情誼。在教學中我出示了這樣的句子: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叫,小草上掛滿了露珠。讓學生和原句進行比較,感受兩種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體會擬人句的生動表達效果,然后又設計了一些句子讓學生改用擬人句來表達。如有的學生把“春天到了,小草長了出來”改成“春天到了,小草探出了頭”,以此來引導學生重視表達的藝術性,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作文評價多元化
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的必要環節,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從小學生的角度來說,寫作對于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也是發揮其創造力的途徑之一,學生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寫作方面有一定的收獲和提升。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地評價和修改學生的習作,要本著激勵性原則,多抓學生的亮點,給學生以寫作的信心,用有效的評價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具體來說,要關注這幾個方面:
首先,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寫作信心。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寫作方面本身就有畏難心理,教師要通過給學生激勵性、肯定性的評價來給學生以強烈的成功體驗,進一步激發其興趣。反之,則會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學生喪失信心。其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因為家庭環境、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寫作中會呈現差異性。教師評價要遵循差異性原則給予特色性的評價,切實發揮評價效果。最后,評價主體可以多元化,要調動學生的熱情,把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結合起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對學生來說影響更深刻。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勇于實踐,最終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把作文教學搞得既有“趣”又有“味”,使學生愛上寫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江和平.小學作文課外練筆重在“三化”[J].新作文(小學教學版),2010(1).
[2]國秀華.淺議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方法[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4).
[3]徐波.細致觀察 用心體驗——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寫作[J].新課程(教研),2011(7).
[4]趙華.淺談如何優化小學作文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