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初生

【摘 要】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個有效、精彩的情境不僅能讓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內驅力,讓學生學習真正成為滿足自我求知需要的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策略很多,教師要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愿意且樂意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去,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文中從導入新課、學習新知、鞏固練習三個方面六個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深入持久探索新知的意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新知識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創設能讓學生對新課內容產生求知欲,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探索新知識,富有創造性的學習,讓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他們發展能力的過程,鍛煉他們勇于挑戰的意志,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因素很多,教材內容,學生成長環境,生活經驗,學生認知水平起點,思維層次都存在差異。好的課堂情境設計能統籌謀劃,從整體出發,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所處的環境,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靈活采用合適的方法創設一個有效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充滿愛和喜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迅速投入到學習中去,感受數學知識的奧妙。
一、導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一)故事情境,引發學生好奇之心
沒有哪個小學生不喜歡聽故事的,把數學知識編成有趣的故事,配合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講個有聲有色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假如把故事情境放在課堂導入,這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也吊起學生的胃口。例如在教學《第幾》時,可以講一個這樣的故事:小猴子出去玩,肚子餓了,就回家找猴媽媽要東西吃,猴媽媽拿來一串香蕉,讓小猴子自己摘香蕉吃,小猴子摘下第一根香蕉,很快就吃完了,肚子覺得還是非常餓。又摘第二根來吃,吃完后還是覺得餓,它接著摘第三根,第四根香蕉吃,直到摘第五根香蕉吃完,才覺得肚子飽了。它自言自語地說:“早知道吃第五根會飽,我一開始就吃第五根就行了。”小猴子這樣說,對嗎?為什么?由于學生的注意力被剛才的故事吸引過來了,接下來趁熱打鐵,教學新知識,這節課的新知識很容易被學生接受。
故事情境在很多時候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不少課程內容在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時,要突破難點,練習時都可以通過故事情境的形式來完成,把在學生眼里那些難以理解的數字符號,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創設故事情境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知識需求,情境要具有現實性,多元性,符合學生心理特點,還要把握好教學點,不能隨心所欲,或者只是為了追求一種形式。
(二)游戲情境,營造學生愉悅氛圍
小學生都有一個好動心理,又十分具有好奇心,用游戲導入新課能夠迅速的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讓學生在游戲中思考問題,寓教于樂,富有成效。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創設這樣游戲情境:同桌擊掌游戲。
游戲方法:教師說蘋果個數和平均分的份數,學生算出得數并按得數多少同桌相互擊掌多少次。
師:八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每人可以分幾個?
生:同桌互相擊掌四次。
……
師: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每人可以分幾個?
生:同桌無法互相擊掌。
此時同桌兩人舉著手又不能擊掌頓時不知所措,這時學生就會說“半個”不能擊,有自學的同學就會說出可以用分數表示。這種“擊掌游戲” 營造學生參與的氛圍,教師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無法擊掌這樣一個猝不及防的問題來制造認知的矛盾沖突,通過質疑發現一半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字來表示,以達到強烈刺激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游戲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思維得到激活,這樣學生就更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充足的準備。
(三)演示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據觀察,小學生普遍因為年紀小,學習目的性不強,導致上課不能自控,容易分神。但是教師往往可以抓住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人對事熱情度高這個特點,結合課程的內容創設活動情景,就能更快更高效地牢牢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的手、腦、眼、口等各個感官都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活動中去。當然,每個學段的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根據課程內容選擇符合該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及身邊接觸到的事物,結合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創設相關的活動。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的《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導入時就可以先創設一個講故事情境。先請一位同學講烏鴉喝水的故事,讓其他同學們思考這個故事有哪些數學知識,接著再請一個同學做個小實驗,模擬烏鴉喝水的活動過程。準備一個玻璃杯和若干個鵝卵石,先在玻璃杯里裝半杯水,緊接著放入一些鵝卵石,讓同學們觀察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說出鵝卵石占用了一定的空間,導致杯子里的水漸漸上升。最后,教師揭示課題,這樣的情境導入,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現實情景親身感受到體積的概念。
二、新知情境,開啟學生求知之門
(一)生活實踐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情境創設要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樣的情境學生熟悉,更能引起共鳴,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欲望,讓數學課有活力、有生機。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時,創設一個購物情境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出示一些學習用品和適當的人民幣,把這些學習用品的價格標出來。請一個學生充當售貨員,另一個充當顧客,顧客進店并挑選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挑一個書包和一個鉛筆盒,再到售貨員結賬付錢。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通過付錢、算錢、找錢就能更好掌握人民幣的計算規律。學生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去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整個課堂氣氛活躍了,也提高了學習興趣,并大大加強了數學的生活實際應用。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沒有什么固定模式,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的情境有利于教學發展需要,不要千篇一律,那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動手操作情境,激發直觀感悟
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對事物的認識停留于表象,且機械記憶占優勢,對動手實踐活動卻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較長的時間內讓學生保持有意注意。針對學生的這一生理和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通過動手操作,形成豐富的表象,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師生雙方全面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利用動手實踐,能夠有效的引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夠迅速、快樂地學好新課內容。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可創設這樣的動手情境。
1.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教師分別為每組各準備一個正方形、長方形紙片,讓每組請一個同學進行演示操作,其他三位同學觀察思考。從學生熟悉的長方形、正方形通過動手實踐探討得出直角三角形內角和180°,過渡自然且有吸引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激發。
2.探究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
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選一種自己喜歡的三角形,充分利用學具進行動手實踐驗證,比一比哪個組的方法多而且富有新意。
生1:用測量。(會有誤差,結果不同,不夠精確)
生2: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再拼成一個平角。
生3: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折成一個平角。
學生新課的學習在動手實踐活動中完成,自己動手實踐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不僅學會了新知識,而且發展了智力。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課堂探索,歸納總結 ,全面提高學生操作、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又能最牢固的記住了方法。他們在與同學的思維互動中,教師的點撥啟發下數學模型的建構不斷完善、不斷科學。學生也會在思維的碰撞中,主動地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平等交流的平臺產生智慧的火花,方法多元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練習情境,提高學生評價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回答問題或做作業反饋信息中經常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錯誤,教師講評后再做類似的題目時又出現相同的錯誤。我平時可以注意收集典型的錯例,在鞏固練習時,用課件展示這些典型的錯例,在這樣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判斷評價,討論交流錯誤成因,分析糾正方法,總結預防出錯的策略。如:上小數混合運算鞏固練習時,課堂就展示下面的錯例,讓學生分析判斷糾正:
指導學生自主評價糾錯時,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判斷和糾正方法上,要讓學生深度思考,分析錯誤原因,提出糾正策略。如:學生交流時說看到第①、②兩題中,8.5+1.5和5.6+4.4可以湊成整十數,就把它們直接相加了;第③題直接先乘后除,商為1;第④題0.25×4等于1,他們都是犯了同樣的錯誤,能得到整十數或整數就直接先算,忽視要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今后教學中要先讓學生說或標出運算順序,再選擇合理的算法,讓學生說出錯誤的原因,給自己提個醒,也給其他同學起警示作用。學生錯誤原因有:1.受思維定勢影響;2.題中部分信息誤導性特別強烈,如8.5+1.5=10,0.25×4=1;3.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的關注點上,沒有真正理解并掌握計算法則。這樣的數學練習課,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展示錯例,分析探究錯誤成因,尋找發現糾正方法,自己悟出預防錯誤策略,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自主評價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主動學習,就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創設出別出心裁又符合學情的情境,就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我們在追求情境策略的多樣性,更應把握方法的適用性,我們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論是哪一種的策略,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才是好方法,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不應為設計情境而設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效峰主編.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