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玲
【摘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新課改的重點。因此,教師只有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才可以去適應這快速發展的社會新要求。本文就簡單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策略,希望可以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育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才能夠培育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因此,如何才能夠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接下來就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一談。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如果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首先就需要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去學習。當學生們處在一個民主、和諧的環境中時,他們更容易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意見,這樣就讓學生們的思路變得開闊起來,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在新課改不斷推行的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和師生關系上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學習的方式上要求他們可以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中介”角色,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積累,抓準時機為學生學習“帶個路”,對學生進行及時、適當地引導,做好教材和學生的“連接”工作。因為他們不僅需要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尊重,還需要教師能夠適時適當地引導、點撥和指正,要相信他們能夠在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中自主學習,在不斷地實踐中去探索、收獲知識。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鳥的天堂》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緊緊圍繞“自主-探究-實踐”來開展,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分析、感悟,在實踐中去提高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老師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后讓他們帶著問題讀課文,對線索進行分析、思考和感悟。然后讓他們自主學習,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者句子,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和喜歡的原因。或者教師還可以讓他們對美言美句自讀自悟,組織他們班里競賽,小組過關,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二、創設新穎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把學生自然引入到課堂良好氛圍的有效手段。而當教師創設的情境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這樣便讓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而課堂就變成了一個足夠生活化、自主化和情感化的教學天地,從而讓教學效果發揮到最大值。
例如,在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這一首詩時,教師可以借助圖畫將詩中的情境再現,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將詩中的景物描寫畫出來,將課本內容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切實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圖畫面前,學生能夠真實地感知詩中的內容,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把圖畫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的情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新能力。當然也有很多寫景的詩和散文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創設一些較為新穎的情境能夠讓他們在對文中景物進行繪畫時,充分理解課文知識,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在發散思維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三、開發并利用課程資源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學生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只是局限在課本中的內容,還要求教師在教材中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添加更多相關性的新內容。所以,如果教師的創新意識不夠高,那么就會對學生知識的來源渠道有很大程度地限制影響,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班級課本劇表演的活動比賽,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創造實踐能力和表演能力,對課文中的內容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這一節課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活動。讓他們扮演文中的角色,充分展示自我,為他們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提供了機會,這樣的表演活動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文中人物更多的故事并進行講述,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了他們創新實踐的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是需要不斷積累的,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它需要語文教師能夠轉變原有傳統的教學思想、明確語文教育教學的目標,才能夠進一步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創造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修娟.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研究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4):25-26.
[2]宋姍姍.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04):214-215.
[3]唐玉明.試論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精神的培養[A].2019年教育現代化教學管理座談會論文匯編(一)[C].2019:3.